麁业
【经】卷39〈往生品 4〉: 佛告舍利弗:“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:‘是身、是口、是意。’如是取相作缘;舍利弗!是名菩萨身口意罪。舍利弗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不得身、不得口、不得意。舍利弗!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若得身、得口、得意,用是得身口意故,能生悭心、犯戒心、瞋心、懈怠心、乱心、痴心。当知是菩萨行六波罗蜜时,不能除身口意麁业。”
【论】 佛示舍利弗:“法空中,菩萨不见是三业,是为无罪;若见是三业,是为罪。” 声闻法中十不善道,是为罪业;摩诃衍中,见有身、口、意所作是为罪。所以者何?有作、有见,作者见者皆是虚诳故。 麁人则麁罪,细人则细罪。如离欲界欲时,五欲、五盖为恶罪,初禅摄善觉观,为无罪;离初禅入二禅时,觉观为罪,二禅所摄善憙,为无罪;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,亦如是。入诸法实相中,一切诸观、诸见、诸法皆名为罪。 小乘人畏三恶道故,以十不善业为罪;大乘人以一切能生著心取相法,与三解脱门相违者名为罪。以是事异,故名为大乘。 若见有是三业,虽不起恶,亦不名牢固;不见是身、口、意是三业根本,是为牢固。是菩萨法空故,不见是三事;用是三事,起悭贪相,犯戒相,瞋恚相,懈怠相,散乱相,愚痴相。因无故果亦无,如无树则无荫;若能如是观者,则能除身、口、意麁业。
问曰: 先说罪业,今何以故言“麁业”? 答曰: 麁业、罪业无异,罪即是麁,不名为细。
【经】卷92〈净佛国土品 82〉: “世尊!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身麁业、口麁业、意麁业?” 佛告须菩提:“不善业,若杀生乃至邪见,是名菩萨摩诃萨身、口、意麁业。 “复次,须菩提!悭贪心,破戒心,瞋心,懈怠心,乱心,愚痴心,是名菩萨意麁业。 “复次,戒不净,是名菩萨身、口麁业。 “复次,须菩提!若菩萨远离四念处行,是名菩萨麁业;远离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分、八圣道分,空三昧、无相、无作三昧,亦名菩萨麁业。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贪须陀洹果,乃至贪阿罗汉果证、辟支佛道,是名菩萨摩诃萨麁业。”
【论】 问曰: 身、口、意麁业,是事易知,须菩提何以故问? 答曰: 麁、细不定故。如求道人中布施是麁善,于白衣为细。如小乘中不善业为麁,善业为细;摩诃衍中取善法相,乃至涅槃皆名为麁。以麁、细不定故问。
佛次第为说麁业相,所谓夺命,乃至邪见。是三种身业、四种口业、三种意业,皆名为麁。 复次,破菩萨六波罗蜜法——悭贪等,皆名为麁。(中略)
复次,若菩萨贪须陀洹果证,是为麁。如人闻佛说“须陀洹果,不堕三恶道,尽无量苦,如五十由旬池水;余在者,如一渧、二渧”,则生贪心。以其心不牢固,本求作佛、为众生,今为自身而欲取证,是为欺佛,亦负众生,是故名麁。譬如人请客,欲设饮食而竟不与,是则妄语负客。菩萨亦如是,初发心时作愿“我当作佛,度一切众生”,而贪须陀洹,是则负一切众生。如贪须陀洹果,乃至贪辟支佛道亦如是。
【论】卷93〈净佛国土品 82〉: 复有麁业,于诸法毕竟空中取相生著心——所谓取色相,受、想、行、识相,眼相乃至意相,色相乃至法相,男相、女相,三界,善、不善,有为、无为相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