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眾|色陰
【論】卷36〈習相應品 3〉: 色眾者:是可見法。是色因緣故,亦有不可見有對;有對雖不可見,亦名為色。如得道者名為道人;餘出家未得道者,亦名為道人。 何等是可見?一處,是可見有對色小分,一入攝。餘九處及無作業,名不可見色。 有對者:十處。無對者:唯無作色。 有漏、無漏等分別亦如是。 如經說:「色有三種:有色可見有對,有色不可見有對,有色不可見無對。」是故當知非但眼見故是色,內外十處能起五識者皆名色;因是色分故生無作色。 復有四種色:內有受、不受,外有受、不受。 復有五種色,所謂五塵。
復有一種色,如經說惱壞相。眾生身色名為惱壞相;非眾生色亦名惱壞相,惱相因緣故亦名惱。譬如有身,則有飢、渴、寒、熱、老、病、刀、杖等苦。 復有二種色,所謂四大、四大造色;內色、外色;受色、不受色;繫色、不繫色;有色能生罪、有色能生福;業色、非業色;業色、果色;業色、報色;果色、報色;隱沒無記色、不隱沒無記色;可見色、不可見色;有對色、無對色;有漏色、無漏色。如是等二種分別色。 復有三種色,如上可見有對中說。 復有三種色:善色、不善色、無記色;學色、無學色、非學非無學色;從見諦所斷生色、從思惟所斷生色、從無斷生色。 復有三種色:欲界繫色、色界繫色、不繫色;有色能生貪欲、有色能生瞋恚、有色能生愚癡;三結、三漏等亦如是;有色能生不貪善根、不瞋善根、不愚癡善根;如是等諸三善根應廣說;有色能生隱沒無記法、能生不隱沒無記法——不隱沒無記有二種:有報生、有非報生者,如是等二種無記。 復有四種色,如上受、不受中說;四大及造色三種——善、不善、無記;身業作.無作色、口業作.無作色;受色(受戒時得律儀色)、止色(惡不善禁止也)、用色(如眾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)、不用色(餘無用之色)。如是等四種色。 復有五種色:身作.無作色、口作.無作色、及非業色;五情,五塵;麁色、動色、影色、像色、誑色: 「麁色」者,可見、可聞、可嗅、可味、可觸,如土石等。 「動色」者有二種:一者、眾生動作;二者、非眾生動作——如水、火、風動作,地依他故動;下有大風動水,水動地;風之動樹,如酒自沸動。如磁石吸鐵,如真珠、玉、車渠、馬碯夜能自行,皆是眾生先世福德業因緣,不可思議。
問曰: 影色、像色不應別說!何以故?眼、光明對清淨鏡故,反自照見;影亦如是,遮光故影現,無更有法。 答曰: 是事不然!如油中見像黑,則非本色。如五尺刀中,橫觀則面像廣,縱觀則面像長,則非本面。如大秦水精中玷,玷中皆有面像,則非一面像。以是因緣故,非還見本像。 復次,有鏡、有人、有持者、有光明,眾緣和合故有像生;若眾緣不具則像不生。是像亦非無因緣,亦不在因緣中;如是別自有法,非是面也。此微色,生法如是,不同麁色;如因火有煙,火滅煙在。
問曰: 若爾者,不應別說影!同是細色故。 答曰: 鏡中像有種種色,影則一色,是故不同。是二雖待形俱動,形質各異:影從遮明而現;像則從種種因緣生。雖同細色,各各差別。
「誑色」者,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闥婆城等,遠誑人眼,近無所有。 如是等種種無量色總名色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