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頁之翻譯:

大智度論辭典:業報智力_業異熟智力_自業智力

業報智力|業異熟智力|自業智力

【論】卷24〈序品 1〉:   「業報智力」者,身口所作業,及此生無作業,所受戒業,亦惡業,日夜隨生業,用生罪福業,是業佛略說三處攝,是名一切業相。   佛知一切眾生有業過去,報亦過去;有業過去,報在現在;有業過去,報在未來;有業過去,報在過去、現在;有業過去,報在過去、未來;有業過去,報在現在、未來;有業過去,報在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。現在業亦如是。

  復次,善心中受善、不善、無記業報;不善心、無記心亦如是。

  復次,樂業因緣故受樂報,苦業因緣故受苦報,不苦不樂業因緣故受不苦不樂報。   現報業因緣故受現報,生報業因緣故受生報,後報業因緣故受後報。   不淨業因緣故受惱報,淨業因緣故受無惱報,雜業因緣故受雜報。

  復次,二種業:必受報業,不必受報業。必受報業,不可得離,或待時、待人、待處受報。如人應共轉輪聖王受福,待轉輪聖王好世出,是時乃受,是為待時;待人者,人即是轉輪聖王;待處者,轉輪聖王所出處。

  復次,是必受報業,不待技能功勳,若好、若醜,不求自來。如天上生人,福樂自至;地獄中人,罪苦自追。不待因緣,此業深重故。

  復次,必受報業,如毘琉璃軍殺七萬二千諸得道人及無量五戒優婆塞,如目連等大神通人所不能救。如薄拘羅,後母投著火中、湯中、水中而不死。如佛遊諸國,雖出家行乞,不須膳供,而五百乘車載王所食,葉中生粳米,隨飯百味羹。如是等善惡業必受。   餘者不必受。   欲界受三種業報處:樂受業、苦受業、不苦不樂受業。色界受二種業報處:樂受業,不苦不樂受業。無色界受一種業報處:不苦不樂受業。

  或待事者,依是事得受業報。如弗迦羅婆王池中,生千葉金色蓮華,大如車輪,因是大會快樂,多人出家得道。

  佛知一切眾生造諸業處,或欲界、色界,無色界。欲界在何道中,若天道在何天中,若人中在何天下,若閻浮提在何國,若是國在何城、何聚落、何精舍、何土地,若是城在何里、何巷、何舍、在何處。   知是業何等時作,過去一世、二世乃至百千萬世。   是業果報幾已受、幾未受;幾必受、幾不必受。

  知善不善所用事物,所謂刀杖、教勅殺等,自殺,遣人殺,諸餘惡業亦如是。   善業亦如是,知如是布施、持戒、修善。施中所施何等土地、房舍,衣服、飲食,醫藥、臥具,七寶財物。戒中受戒,自然戒,心生戒,口言戒,一行戒,少分戒,多分戒,滿分戒;一日戒,七善道戒,十戒,具足戒,定共戒。善福中修初禪,二、三、四禪;慈心、悲、喜、捨心。如是等善業因緣。   若慳貪,若瞋恚,若怖畏,若邪見,若惡知識等,種種惡業因緣。福業因緣:若信,若憐愍,若恭敬,若禪定,若智慧,若善知識等,種種善業因緣。   是諸業自在,一切天及人,是諸業相無能轉者,於億千萬世常隨逐眾生不捨,如債主隨人;得因緣具足,便與果報。如地中種子,得因緣時節和合便生。是業能令眾生六道中受生,駛疾於箭。一切眾生皆有諸業報分,如父母遺財,諸子皆應得分。是業果報時到,不可遮止,如劫盡火;隨眾生應生處,處處安置,如大國王隨其所應而與官職。人命終時,是業來蔭覆其心,如大山映物。是業能與種種身,如工畫師作種種像。若人以正行業,則與好報;若以邪行業,則與惡報。如人事王,隨事得報。   如是等分別諸業相果報。

  復次,如《分別業經》中,佛告阿難:「行惡人好處生,行善人惡處生。」阿難言:「是事云何?」佛言:「惡人今世罪業未熟,宿世善業已熟,以是因緣故,今雖為惡而生好處。「或臨死時,善心心數法生,是因緣故,亦生好處。「行善人生惡處者,今世善未熟,過世惡已熟,以是因緣故,今雖為善而生惡處。或臨死時,不善心心數法生,是因緣故,亦生惡處。」

問曰:   熟、不熟義可爾;臨死時少許時心,云何能勝終身行力? 答曰:   是心雖時頃少,而心力猛利,如火如毒,雖少能成大事。是垂死時心,決定猛健故,勝百歲行力;是後心名為大心,以捨身及諸根事急故。如人入陣,不惜身命,名為健。如阿羅漢捨是身著故,得阿羅漢道。   如是等種種罪福業報,轉報,亦應如是知。

  聲聞人但知惡業罪報、善業福報,不能如是細分別;佛悉遍知是業及業報,智慧勢力無礙無盡,無能壞故,是名第二力。

【相關】定業不定業 【屬於】十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