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法
【论】卷4〈序品 1〉: 复次,若得二法,是时是阿鞞跋致相。何等二法?一切法实知空;亦念不舍一切众生。如是人名为阿鞞跋致菩萨。
【论】卷11〈序品 1〉: 复次,二法摄一切法:色法、无色法,可见法、不可见法,有对法、无对法,有漏、无漏,有为、无为,心相应、心不相应,业相应、业不相应(丹注云:心法中除思,余尽相应,业即是思,故除),近法、远法等。如是种种二法,摄一切法(丹注云:现在及无为是名近法,未来、过去是名远法)。
【论】卷11〈序品 1〉: 复次,略说法有二种:一者、不恼众生,善心慈愍,是为佛道因缘;二者、观知诸法真空,是为涅槃道因缘。
【论】卷18〈序品 1〉: 一切法摄入二法中,所谓名、色,色、无色,可见、不可见,有对、无对,有漏、无漏,有为、无为等二。百二法门,如〈千难品〉中说。 复次,有二法:忍辱、柔和。 又二法:亲敬、供养。 二施:财施、法施。 二力:慧分别力、修道力。 二具足:戒具足、正见具足。 二相:质直相、柔软相。 二法:定、智。 二法:明、解脱。 二法:世间法、第一义法。 二法:念、巧慧。 二谛:世谛、第一义谛。 二解脱:待时解脱、不坏心解脱。 二种涅槃:有余涅槃、无余涅槃。 二究竟:事究竟、愿究竟。 二见:知见、断见。 二具足:义具足、语具足。 二法:少欲、知足。 二法:易养、易满。 二法:法、随法行。 二智:尽智、无生智。 如是等分别无量二法门。
【论】卷19〈序品 1〉: 或以二法度众生:定及慧。
【论】卷25〈序品 1〉: 有人言:“道名二法:圣定、圣慧。是二事等,达到涅槃。
【论】卷27〈序品 1〉: 世间名但从颠倒忆想、虚诳二法生
【论】卷29〈序品 1〉: 禅定、智慧二法最妙,有此二行,所愿皆得;如鸟有两翼,能有所至。解脱从此二法得,解脱知见即是智慧。
【论】卷31〈序品 1〉: 有为、无为法相待而有,若除有为则无无为,若除无为则无有为。是二法摄一切法。
【论】卷35〈习相应品 3〉: 复次,菩萨智慧入二法中故胜:一者、大悲,二者、般若波罗蜜。 复有二法:一者、般舟三昧,二者、方便。 复有二法:一者、常住禅定,二者、能通达法性。 复有二法:一者、能代一切众生受苦,二者、自舍一切乐。 复有二法:一者、慈心,无怨无恚;二者、乃至诸佛功德,心亦不著。
【论】卷41〈三假品 7〉: 复次,凡有二法:一者、名字,二者、名字义。如火,能照、能烧是其义;照是造色,烧是火大,是二法和合名为火。
【论】卷48〈四念处品 19〉: 身虽安详,内有种种恶觉观,破乱其心;以是故,说安那波那十六分以防觉观。安那般那义,如先说。身既安详,心无错乱,然后行不净观,安隐牢固。若先行不净观,狂心错乱故,不净反作净相。佛法中,此二法名甘露初门。
【论】卷55〈散华品 29〉: “如来五众如中、五众法相中,不合不散”者,除五众如无如来,即是一相,所谓无相。所以者何?一法无合无散故,二法故有合有散。
【论】卷62〈照明品 40〉: 二法摄一切法:若众生、若法。此二法因缘故和合生,但有假名,无有定性;若法无定性,此法即是无生。是二法无生故,当知色等诸法亦无生。
【论】卷74〈转不转品 56〉: 观一切法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、不垢不净、不来不去、不一不异、不常不断、非有非无;如是等无量相待二法,因是智慧观,破一切生灭等无常相。
【经】卷79〈称扬品 65〉: “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成就二法,魔不能坏。何等二?观一切法空,不舍一切众生。须菩提!菩萨成就此二法,魔不能坏。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复有二法成就,魔不能坏。何等二?所作如所言,亦为诸佛所念。菩萨成就此二法,魔不能坏。”
【论】卷83〈大方便品 69〉: 是菩萨无量福德力故,善知二法:世间及涅槃。若厌世苦,则念涅槃;若欲没涅槃,还念世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