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頁之翻譯:

大智度論辭典:二法

二法

【論】卷4〈序品 1〉:   復次,若得二法,是時是阿鞞跋致相。何等二法?一切法實知空;亦念不捨一切眾生。如是人名為阿鞞跋致菩薩。

【論】卷11〈序品 1〉:   復次,二法攝一切法:色法、無色法,可見法、不可見法,有對法、無對法,有漏、無漏,有為、無為,心相應、心不相應,業相應、業不相應(丹注云:心法中除思,餘盡相應,業即是思,故除),近法、遠法等。如是種種二法,攝一切法(丹注云:現在及無為是名近法,未來、過去是名遠法)。

【論】卷11〈序品 1〉:   復次,略說法有二種:一者、不惱眾生,善心慈愍,是為佛道因緣;二者、觀知諸法真空,是為涅槃道因緣。

【論】卷18〈序品 1〉:   一切法攝入二法中,所謂名、色,色、無色,可見、不可見,有對、無對,有漏、無漏,有為、無為等二。百二法門,如〈千難品〉中說。   復次,有二法:忍辱、柔和。   又二法:親敬、供養。   二施:財施、法施。   二力:慧分別力、修道力。   二具足:戒具足、正見具足。   二相:質直相、柔軟相。   二法:定、智。   二法:明、解脫。   二法:世間法、第一義法。   二法:念、巧慧。   二諦:世諦、第一義諦。   二解脫:待時解脫、不壞心解脫。   二種涅槃:有餘涅槃、無餘涅槃。   二究竟:事究竟、願究竟。   二見:知見、斷見。   二具足:義具足、語具足。   二法:少欲、知足。   二法:易養、易滿。   二法:法、隨法行。   二智:盡智、無生智。   如是等分別無量二法門。

【論】卷19〈序品 1〉:   或以二法度眾生:定及慧。

【論】卷25〈序品 1〉:   有人言:「道名二法:聖定、聖慧。是二事等,達到涅槃。

【論】卷27〈序品 1〉:   世間名但從顛倒憶想、虛誑二法生

【論】卷29〈序品 1〉:   禪定、智慧二法最妙,有此二行,所願皆得;如鳥有兩翼,能有所至。解脫從此二法得,解脫知見即是智慧。

【論】卷31〈序品 1〉:   有為、無為法相待而有,若除有為則無無為,若除無為則無有為。是二法攝一切法。

【論】卷35〈習相應品 3〉:   復次,菩薩智慧入二法中故勝:一者、大悲,二者、般若波羅蜜。   復有二法:一者、般舟三昧,二者、方便。   復有二法:一者、常住禪定,二者、能通達法性。   復有二法:一者、能代一切眾生受苦,二者、自捨一切樂。   復有二法:一者、慈心,無怨無恚;二者、乃至諸佛功德,心亦不著。

【論】卷41〈三假品 7〉:   復次,凡有二法:一者、名字,二者、名字義。如火,能照、能燒是其義;照是造色,燒是火大,是二法和合名為火。

【論】卷48〈四念處品 19〉:   身雖安詳,內有種種惡覺觀,破亂其心;以是故,說安那波那十六分以防覺觀。安那般那義,如先說。身既安詳,心無錯亂,然後行不淨觀,安隱牢固。若先行不淨觀,狂心錯亂故,不淨反作淨相。佛法中,此二法名甘露初門。

【論】卷55〈散華品 29〉:   「如來五眾如中、五眾法相中,不合不散」者,除五眾如無如來,即是一相,所謂無相。所以者何?一法無合無散故,二法故有合有散。

【論】卷62〈照明品 40〉:   二法攝一切法:若眾生、若法。此二法因緣故和合生,但有假名,無有定性;若法無定性,此法即是無生。是二法無生故,當知色等諸法亦無生。

【論】卷74〈轉不轉品 56〉:   觀一切法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、不來不去、不一不異、不常不斷、非有非無;如是等無量相待二法,因是智慧觀,破一切生滅等無常相。

【經】卷79〈稱揚品 65〉:   「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成就二法,魔不能壞。何等二?觀一切法空,不捨一切眾生。須菩提!菩薩成就此二法,魔不能壞。 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復有二法成就,魔不能壞。何等二?所作如所言,亦為諸佛所念。菩薩成就此二法,魔不能壞。」

【論】卷83〈大方便品 69〉:   是菩薩無量福德力故,善知二法:世間及涅槃。若厭世苦,則念涅槃;若欲沒涅槃,還念世間。

【二不二】 【屬於】種種相

  • 大智度論辭典/二法.txt
  • 上一次變更: 2025/07/03 03:03
  • (外部編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