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念處內外觀
【經】卷48〈四念處品 19〉: 「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,內身中循身觀,亦無身覺,以不可得故。「外身中、內外身中循身觀,亦無身覺,以不可得故。勤精進一心,除世間貪憂。「內受、內心、內法,外受、外心、外法,內外受、內外心、內外法,循法觀,亦無法覺,以不可得故。勤精進一心,除世間貪憂。
【論】卷48〈四念處品 19〉: 問曰: 四念處中有種種觀,何以但說十二種觀——所謂若內、若外、若內外? 復次,何等是內?何等是外?內外觀已,何以復別說內外? 復次,四念處中,一念處是內,內法中攝,所謂心;二念處是外,外法中攝,所謂受與法;一念處是內外,內外法中攝,所謂身。 何以說四法都是內、都是外、都是內外?(中略)
答曰: 是十二種觀,行者從此得定心。先來三種邪行,若內、若外、若內外;破三種邪行,是故有三種正行。有人著內情多,著外情少,如人為身故,能捨妻子、親屬、寶物;有人著外情多,著內情少,如人貪財喪身,為欲沒命;有人著內外情多,是故說三種正行。
復次,自身名內身,他身名外身;九受入名為內身,九不受入名為外身;眼等五情名為內身,色等五塵名為外身;如是等分別內、外。 行者先以不淨、無常苦、空、無我等智慧觀內身,不得是身好相:若淨相,若常相,若樂,若我,若實。 內既不得,復觀外身,求淨、常、我、樂、實亦不可得。 若不得便生疑:「我觀內時,於外或錯;觀外時,於內或錯。」今內外一時俱觀,亦不可得。是時心得正定,知是身不淨、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如病、如癰、如瘡,九孔流穢,是為行廁;不久破壞、離散、盡滅、死相;常有飢渴、寒熱,鞭杖、繫閉,罵詈、毀呰,老病等,諸苦常圍遶,不得自在。內空無主,亦無知者、見者,作者、受者,但空諸法因緣和合而有,自生自滅,無所繫屬,猶如草木,是故內外俱觀。 餘內、外義,如十八空中說。 \{\{B80C49CE.jpg\}\}
「循身觀」者,尋隨觀察,知其不淨,衰老病死,爛壞臭處、骨節腐敗、摩滅歸土。如我此身,覆以薄皮,令人狂惑,憂畏萬端;以是故,如身相內外隨逐,本末觀察。又如佛說循身觀法。 「不生身覺者」,不取身一異相而生戲論。眾生於是身中起種種覺:有生淨覺,有生不淨覺;有生瞋覺,念他過罪;有人觀此身:「身為何法?諸身分邊為一、為異?」不生如是種種覺,所以者何?無所利益,妨涅槃道故。復次,餘凡夫、聲聞人取身相能觀身;菩薩不取身相而能觀身。 「勤精進一心」者,餘世事巧便,從無始世界來,常習常作。如離別常人易,離別知識難;離別知識易,離別父子難;離別父子易,自離其身難;自離其身易,離其心者難。自不一心勤精進,此不可得!譬如攢燧求火,一心勤著,不休不息,乃可得火,是故說「一心勤精進」。 「除世間貪憂」者,貪除則五蓋盡去;猶如破竹,初節既破,餘節皆去。復次,行者遠離五欲,出家學道,既捨世樂,未得定樂;或時心生憂念,如魚樂水。心相如是,常求樂事,還念本所欲。行者多生是二心,是故佛說「當除貪、憂」。說「貪」,即是說世間喜,以相應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