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念处内外观
【经】卷48〈四念处品 19〉: “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,内身中循身观,亦无身觉,以不可得故。“外身中、内外身中循身观,亦无身觉,以不可得故。勤精进一心,除世间贪忧。“内受、内心、内法,外受、外心、外法,内外受、内外心、内外法,循法观,亦无法觉,以不可得故。勤精进一心,除世间贪忧。
【论】卷48〈四念处品 19〉: 问曰: 四念处中有种种观,何以但说十二种观——所谓若内、若外、若内外? 复次,何等是内?何等是外?内外观已,何以复别说内外? 复次,四念处中,一念处是内,内法中摄,所谓心;二念处是外,外法中摄,所谓受与法;一念处是内外,内外法中摄,所谓身。 何以说四法都是内、都是外、都是内外?(中略)
答曰: 是十二种观,行者从此得定心。先来三种邪行,若内、若外、若内外;破三种邪行,是故有三种正行。有人著内情多,著外情少,如人为身故,能舍妻子、亲属、宝物;有人著外情多,著内情少,如人贪财丧身,为欲没命;有人著内外情多,是故说三种正行。
复次,自身名内身,他身名外身;九受入名为内身,九不受入名为外身;眼等五情名为内身,色等五尘名为外身;如是等分别内、外。 行者先以不净、无常苦、空、无我等智慧观内身,不得是身好相:若净相,若常相,若乐,若我,若实。 内既不得,复观外身,求净、常、我、乐、实亦不可得。 若不得便生疑:“我观内时,于外或错;观外时,于内或错。”今内外一时俱观,亦不可得。是时心得正定,知是身不净、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如病、如痈、如疮,九孔流秽,是为行厕;不久破坏、离散、尽灭、死相;常有饥渴、寒热,鞭杖、系闭,骂詈、毁呰,老病等,诸苦常围绕,不得自在。内空无主,亦无知者、见者,作者、受者,但空诸法因缘和合而有,自生自灭,无所系属,犹如草木,是故内外俱观。 余内、外义,如十八空中说。 \{\{B80C49CE.jpg\}\}
“循身观”者,寻随观察,知其不净,衰老病死,烂坏臭处、骨节腐败、摩灭归土。如我此身,覆以薄皮,令人狂惑,忧畏万端;以是故,如身相内外随逐,本末观察。又如佛说循身观法。 “不生身觉者”,不取身一异相而生戏论。众生于是身中起种种觉:有生净觉,有生不净觉;有生瞋觉,念他过罪;有人观此身:“身为何法?诸身分边为一、为异?”不生如是种种觉,所以者何?无所利益,妨涅槃道故。复次,余凡夫、声闻人取身相能观身;菩萨不取身相而能观身。 “勤精进一心”者,余世事巧便,从无始世界来,常习常作。如离别常人易,离别知识难;离别知识易,离别父子难;离别父子易,自离其身难;自离其身易,离其心者难。自不一心勤精进,此不可得!譬如攒燧求火,一心勤著,不休不息,乃可得火,是故说“一心勤精进”。 “除世间贪忧”者,贪除则五盖尽去;犹如破竹,初节既破,余节皆去。复次,行者远离五欲,出家学道,既舍世乐,未得定乐;或时心生忧念,如鱼乐水。心相如是,常求乐事,还念本所欲。行者多生是二心,是故佛说“当除贪、忧”。说“贪”,即是说世间喜,以相应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