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後說
【經】卷4〈序品 1〉: 復有五百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皆見聖諦。復有菩薩摩訶薩。
【論】 問曰: 若從上數,應先菩薩,次第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菩薩次佛故;若從下數,應先優婆夷,次第優婆塞、比丘尼、比丘、菩薩。今何以先說比丘,次三眾,後說菩薩? 答曰: 菩薩雖應次佛,以諸煩惱未盡故,先說阿羅漢。諸阿羅漢智慧雖少而已成熟,諸菩薩智慧雖多而煩惱未盡,是故先說阿羅漢。 佛法有二種:一、祕密,二、現示。 現示中,佛、辟支佛、阿羅漢,皆是福田,以其煩惱盡無餘故。 祕密中,說諸菩薩得無生法忍,煩惱已斷,具六神通,利益眾生。 以現示法故,前說阿羅漢,後說菩薩。 復次,菩薩以方便力,現入五道,受五欲,引導眾生;若在阿羅漢上,諸天、世人當生疑怪,是故後說。 \{\{397BFA69.jpg\}\} 問曰: 在阿羅漢後可爾,何以乃在優婆塞、優婆夷後? 答曰: 四眾雖漏未盡,盡在不久故,通名聲聞眾。若於四眾中間說菩薩者,則不便。如比丘尼得無量律儀故,應次比丘後,在沙彌前;佛以儀法不便故,在沙彌後。此諸菩薩亦如是,雖應在學人三眾上,以不便故,在後說。 復次,有人言:「菩薩功德、智慧超殊阿羅漢、辟支佛,是故別說。」 \{\{A0680FB5.jpg\}\}
【相關】別說菩薩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