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學不能遍行

【論】卷16〈序品 1〉:
問曰:
  若行戒波羅蜜時,若有人來乞三衣鉢盂,若與之則毀戒。何以故?佛不聽故。若不與,則破檀波羅蜜,精進云何遍行五事?

答曰:
  若新行菩薩,則不能一世一時遍行五波羅蜜。
  如菩薩行檀波羅蜜時,見餓虎飢急,欲食其子;菩薩是時興大悲心,即以身施。菩薩父母以失子故,憂愁懊惱,兩目失明;虎殺菩薩,亦應得罪。而不籌量父母憂苦,虎得殺罪;但欲滿檀,自得福德。
  又如持戒比丘隨事輕重,擯諸犯法,被擯之人,愁苦懊惱;但欲持戒,不愍其苦。

  或時行世俗般若,息慈悲心。如釋迦牟尼菩薩,宿世為大國王太子。父王有梵志師,不食五穀,眾人敬信,以為奇特。
  太子思惟:「人有四體,必資五穀,而此人不食,必是曲取人心,非真法也!」父母告子:「此人精進不食五穀,是世希有,汝何愚甚而不敬之?」
  太子答言:「願小留意此人,不久證驗自出!」
  是時,太子求其住處,至林樹間,問林中牧牛人:「此人何所食噉?」
  牧牛者答言:「此人夜中,少多服酥以自全命。」
  太子知已還宮,欲出其證驗,即以種種諸下藥草,熏青蓮華。清旦梵志入宮,坐王邊,太子手執此花來供養之;拜已,授與。
  梵志歡喜自念:「王及夫人,內外大小,皆服事我,唯太子不見敬信;今日以好華供養,甚善無量!」得此好華,敬所來處,舉以向鼻嗅之。華中藥氣入腹,須臾腹內藥作,欲求下處。
  太子言:「梵志不食,何緣向廁?」急捉之,須臾便吐王邊,吐中純酥。
  證驗現已,王與夫人乃知其詐。
  太子言:「此人真賊!求名故以誑一國。」
  如是行世俗般若,但求滿智,寢憐愍心,不畏人瞋。

  或時菩薩行出世間般若,於持戒、布施心不染著。何以故?施者、受者、所施財物,於罪不罪,於瞋不瞋,於進於怠,攝心散心,不可得故。
\n【相關】新學行六波羅蜜
  • 大智度論辭典/新學不能遍行.txt
  • 上一次變更: 2025/06/30 11:47
  • 127.0.0.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