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萨得一切种智
【经】卷85〈菩萨行品 72〉: “世尊!菩萨摩诃萨为善根故,行般若波罗蜜不?” 佛言:“不也!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亦不为善根故行般若波罗蜜,亦不为非善根故行般若波罗蜜。何以故?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法,未供养诸佛,未具足善根,未得真知识,不能得一切种智。” 须菩提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、具足善根、得真知识,能得一切种智?” 佛告须菩提:“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供养诸佛。诸佛所说十二部经——修妒路乃至忧波提舍,是菩萨闻、持、诵利、心观、了达;了达故,得陀罗尼;得陀罗尼故,能起无碍智;起无碍智故,所生处,乃至萨婆若,终不忘失是法。亦于诸佛所种善根,为是善根所护,终不堕恶道诸难。以是善根因缘故,得深心清净;得深心清净故,能净佛国土、成就众生。以善根所护故,常不离真知识,所谓诸佛、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声闻能赞叹佛法众者。如是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应供养诸佛、种善根、亲近善知识。”
【论】 复问:“世尊!菩萨为善根故行般若耶?” 佛答:“不为善、不为不善故行般若。”
问曰: “不为不善根故行般若”,可尔;云何“不为善根故行”? 答曰: 此中佛意: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虽行诸善根,为办事故行,不以为贵。如《筏喻经》说:“善法尚应舍,何况不善法!”善根是助佛道法。若人不为筏故渡,为到彼岸故渡。 此中佛说因缘:“菩萨未供养诸佛、未得真知识,不能得一切种智。”是故虽种善根,不以为贵,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
须菩提言:“云何菩萨虽不为善根,而能供养诸佛,乃至得一切种智?” 佛答:“菩萨从初发心已来,供养诸佛。”如经中说。供养佛大故,但说佛,当知已供养辟支佛乃至住干慧地。凡人为闻法故,从其闻说十二部经,以不能常得师故,皆当受持;以喜忘故,诵读令利。心观者,常系心经卷,次第忆念。先以语言宣义,后得了达,即得陀罗尼。陀罗尼有二种:一者、闻持陀罗尼,二者、得诸法实相陀罗尼。读、诵、修习、常念故,得闻持陀罗尼;通达义故,得实相陀罗尼。 住是二陀罗尼门中,能生无碍智;为众生说法故,具足四无碍智。(中略)
是菩萨读经等因缘故,所生之处,乃至得一切种智,终不忘失。何以故?深入读诵诸法故,烦恼折薄。 为善根所护故,终不堕恶道诸难;如盲人为有目者所将护故,终不坠落沟壑。 集善根福德故,得深心清净。深心清净者,慈爱一切众生,虽怨贼中人亦不加恶,所谓夺命等。 复次,智慧福德大集故,烦恼微少,不能遍覆菩萨善心。 复次,深心者,于众生中得慈悲心、不舍心、救度心,于诸法中得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、毕竟空心,乃至佛不生佛想、涅槃想,是名深心清净。深心清净故,能教化众生。何以故?是烦恼薄故不起高心、我心、瞋心,故众生爱乐、信受其语,教化众生。教化众生故,得净佛世界;如《毘摩罗诘.佛国品》中说:“众生净故,世界清净。” 为善根所护故,终不离善知识。善知识者,诸佛、大菩萨、阿罗汉。略说善知识相,能赞叹三宝者。略说“善知识相”,能赞叹三宝者。 如是菩萨应供养诸佛、种善根、亲近善知识。何以故?如病人应求良医药草;佛为良医,诸善根为药草,瞻病人为善知识。病者具此三事故,病得除差;菩萨亦如是,具此二事,灭诸烦恼故,能利益众生。
【论】卷88〈四摄品 78〉: 问曰: 经中,须菩提何以故言“菩萨得一切种智不”? 答曰: 须菩提意:若菩萨时得一切种智,则不名菩萨,云何未得佛而能得一切种智?得一切种智故名为佛;若先作佛,何用一切种智为? 佛答:今得一切种智,名为菩萨;已得一切种智,名为佛。菩萨时具足佛因缘,生心欲得一切种智;得已,名为佛。真实之言:菩萨不得,佛亦不得。所以者何?菩萨未得;佛得已竟,更不复得。世俗法故,说“菩萨今得,佛得已竟”;第一义中,则无一切法,何况佛及菩萨!又经中言:“佛心不异菩萨,菩萨不异佛心。”次第相续不断故,有二心如,无异、无分别故。
【十地】四地知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