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頁之翻譯:

zh:大智度論辭典:學空不證

学空不证

【论】卷76〈学空不证品 60〉:   三解脱门、三十七品,是声闻、辟支佛涅槃道,佛敕菩萨应行是道。   须菩提作是念:“此是涅槃道,云何菩萨行是道法而不取涅槃证?”   佛答:“菩萨观色等一切法空,是菩萨以深入禅定,心不可乱,得利智慧力故,不见是空法;以不见故无所证。”   声闻、辟支佛断吾我,舍爱著,直趣涅槃。是菩萨善学自相空,色法中乃至微尘,不留遗余微细之分;无色法中,乃至不留一念;直入毕竟空中,乃至不见是空法可以为证。   佛虽答,须菩提未达佛意,更问:“如佛所说,菩萨不应空法作证;今入空中,云何不作证?”   佛答:以深入故能不作证。具足者即是深入。譬如执菅草,捉缓则伤手,若急捉则无伤;菩萨亦如是,深入空故,知空亦空,涅槃亦空,故无所证。   复次,菩萨未入空时,作是思惟:“我应遍观诸法空,不应不具足知而取证。是故不专心摄念入禅,系在空缘中。”所以者何?若专心系在空缘中,则心柔软,不能从空自出。

问曰:   上言“深入禅定,不令心乱”,今云何言“不专心”? 答曰:   今言“不专心”,是初入时,为不能自出故;上言“深入”者,入已深,知空亦空,不令心在余事,故言“不乱”。

  复次,是菩萨应作是念:“我今未具三十二相、八十种随形好、十力、四无所畏诸佛法,云何取涅槃证?我今是学时,薄诸烦恼,教化众生,令入佛道,若我得佛事具足,是时当取证。”是故菩萨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证。   是中说譬喻:“壮夫”是菩萨,“父母亲族”是可度众生,“险道”是三界生死,“恶贼”是魔民及诸烦恼,“器仗”是菩萨五神通等种种方便力,“还归本处”是菩萨所行道,“安立不动”是菩萨住毕竟空,以四无量心运致可度众生著涅槃安乐处。   时会者疑:“空中无所有,云何可行?”是故佛说鸟喻:“如鸟飞虚空,无所依止,而远逝不坠。”复次,是菩萨未具足道法,未至佛道,于其中间而不作证;如鸟未到所至,终不中住。学是空法,为自断烦恼、为度众生故。   又为明了故,说善射譬喻:如人善于射术。“弓”是菩萨禅定;“箭”是智慧;“虚空”是三解脱门;“地”是涅槃。是菩萨以智慧箭,射三解脱门虚空,更以方便力故,以后箭射前箭,不令堕涅槃地;未具足十力等佛事故,终不取证。

  须菩提欢喜白佛言:“诸菩萨所为甚难,实为希有,所谓行空而不作证。”   佛答:“是菩萨本愿,诸一切众生令得离苦,以是本愿、大悲心所持故,虽行空不作证。”   复次,若菩萨作是念:“一切众生处在苦中,为颠倒所缚,没在无所有中。”是时即行空、无相、无作解脱门。当知是菩萨有方便力,行三解脱门,而不舍众生。   复次,菩萨欲观甚深法,所谓十八空、三十七品、三解脱门,先应作是念——众生长夜著我相等。行者若直观甚深法,或得声闻道、或堕邪见,以无怜愍心、不能深入自相空故。是以菩萨欲观是法,先生悲心,所谓众生长夜著吾我心诸烦恼。长夜名久远;无量劫来是我必不可得,但空虚诳颠倒故,受诸忧恼。菩萨见是已,作愿:“我当为众生成佛道,断是众生著我颠倒。”是时,即是行空等三解脱门而不证实际。是善根成就,菩萨不取实际证,亦不失四禅等诸功德。菩萨深入空故,诸根猛利,胜于二乘。   破四颠倒义,亦如上说。   复次,菩萨作是念:众生长夜著得法,所谓我、众生;乃至若著作法,若住三界,无有是处;义皆同观空而不取证。

【相关】住顶不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