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念次第
【論】卷22〈序品 1〉: 問曰: 法是三世諸佛師,何以故念佛在前?是八念云何有次第?
答曰: 是法雖是十方三世諸佛師,佛能演出是法,其功大故。譬如雪山中有寶山,寶山頂有如意寶珠、種種寶物。多有人欲上,或有半道還者,有近而還者。有一大德國王,憐愍眾生,為作大梯;人民大小,乃至七歲小兒,皆得上山,隨意取如意珠等種種寶物。佛亦如是,世間諸法實相寶山,九十六種異道皆不能得,乃至梵天王求諸法實相亦不能得,何況餘人!佛以大慈悲憐愍眾生故,具足六波羅蜜,得一切智慧方便,說十二部經、八萬四千法聚梯;阿若憍陳如、舍利弗、目揵連、摩訶迦葉,乃至七歲沙彌蘇摩等,皆得諸無漏法:根、力、覺、道、實相。實相雖微妙,一切眾生皆蒙佛恩故得。以是故,念佛在前,次第念法,次第念僧。僧隨佛語,能解法故第三;餘人不能解,僧能得解,以是故稱為寶。人中寶者是佛,九十六種道法中寶者是佛法,一切眾中寶者是僧。 復次,以佛因緣故,法出世間,以法因緣故有僧。 行者念:「我云何當得法寶,得在僧數中?當除却一切麁細身、口惡業。」是故次第說持戒。
復次,云何分別有七眾?以有戒故。 欲除心惡,破慳貪故念捨;欲令受者得樂故破瞋恚;信福得果報故破邪見。 住持戒布施法中,則為住十善道中,離十不善道。十善道有二種果:若上行者得淨天中生,中行得生天。以是故,戒、施次第念天。 行禪定故,得二種天。滅諸惡覺,但集善法,攝心一處;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。 念安那般那,能滅諸惡覺,如雨淹塵;見息出入,知身危脆,由息入出,身得存立;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。
復次,行者,或時恃有七念,著此功德,懈怠心生,是時當念死;死事常在前,云何當懈怠著此法愛!如阿那律、佛滅度時說: 「有為法如雲, 智者不應信, 無常金剛來, 破聖主山王!」 是名八念次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