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无量心|四无量

【论】卷20〈序品 1〉:   四无量心者,。   “慈”名爱念众生,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;“悲”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、心苦;“喜”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;“舍”名舍三种心,但念众生不憎不爱。   修慈心,为除众生中瞋觉故;修悲心,为除众生中恼觉故;修喜心,为除不悦乐故;修舍心,为除众生中爱憎故。

问曰:   四禅中已有四无量心乃至十一切处,今何以故别说? 答曰:   虽四禅中皆有是法,若不别说名字则不知其功德;譬如囊中宝物,不开出则人不知。   若欲得大福德者,为说“四无量心”;患厌色如在牢狱,为说“四无色定”;于缘中不能得自在、随意观所缘,为说“八胜处”;若有遮道,不得通达,为说“八背舍”;心不调柔,不能从禅起次第入禅,为说“九次第定”;不能得一切缘遍照、随意得解,为说“十一切处”。

  若念十方众生令得乐时,心数法中生法,名为慈;是慈相应受、想、行、识众,是法起身业、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,是法和合,皆名为慈。名为慈故,是法生,以慈为主,是故慈得名。譬如一切心心数法虽皆是后世业因缘,而但思得名,于作业中,思最有力故。   悲、喜、舍亦如是。   是慈在色界。或有漏,或无漏。或可断,或不可断。亦在根本禅中,亦禅中间。三根相应,除苦根、忧根。如是等,《阿毘昙》分别说。

  取众生相故有漏;取相已,入诸法实相故无漏。   以是故,《无尽意菩萨问》中说慈有三种:一者、众生缘,二者、法缘,三者、无缘。(中略)

问曰:   有三种众生:有受乐,如诸天及人少分;有受苦,如三恶道及人中少分;有受不苦不乐,五道中少分。云何行慈者,观一切众生皆受乐?行悲者,观一切众生皆受苦? 答曰:   行者欲学是慈无量心时,先作愿:“愿诸众生受种种乐。”取受乐人相,摄心入禅,是相渐渐增广,即见众生皆受乐。譬如钻火,先以软草、干牛屎,火势转大,能烧大湿木。慈三昧亦如是,初生慈愿时,唯及诸亲族、知识;慈心转广,怨亲同等,皆见得乐,是慈禅定增长成就故。   悲、喜、舍心亦如是。

【相关】四无量心果报 【菩萨】菩萨四无量心 【属于】得解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