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无量心果报

【论】卷20〈序品 1〉: 问曰:   行是四无量心,得何等果报? 答曰:   佛说入是慈三昧,现在得五功德:入火不烧,中毒不死,兵刃不伤,终不横死,善神拥护。以利益无量众生故,得是无量福德。以是有漏无量心缘众生故,生清净处,所谓色界。

问曰:   何以故佛说慈报生梵天上? 答曰:   以梵天众生所尊贵,皆闻皆识故。佛在天竺国,天竺国常多婆罗门,婆罗门法,所有福德尽愿生梵天。若众生闻行慈生梵天,皆多信向行慈法,以是故说行慈生梵天。   复次,断淫欲天,皆名为梵;说梵皆摄色界。以是故,断淫欲法,名为梵行;离欲亦名梵。若说梵,则摄四禅、四无色定。   复次,觉观难灭故,不说上地名;譬如五戒中口律仪,但说一种不妄语,则摄三事。

问曰:   慈有五功德;悲、喜、舍何以不说有功德? 答曰:   如上譬喻,说一则摄三事;此亦如是,若说慈,则已说悲、喜、舍。   复次,慈是真无量,慈为如王,余三随从如人民。所以者何?先以慈心欲令众生得乐,见有不得乐者,故生悲心;欲令众生离苦,心得法乐,故生喜心;于三事中,无憎无爱,无贪无忧,故生舍心。   复次,慈以乐与众生故,《增一阿含》中说有五功德。悲心,于《摩诃衍经》,处处说其功德,如《明网菩萨经》中说:“菩萨处众生中,行三十二种悲,渐渐增广,转成大悲。大悲是一切诸佛、菩萨功德之根本,是般若波罗蜜之母,诸佛之祖母。菩萨以大悲心故,得般若波罗蜜,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。”如是等,种种赞大悲。喜、舍心,余处亦有赞。   慈、悲二事遍大故,佛赞其功德。慈以功德难有故,悲以能成大业故。

问曰:   佛说:“四无量功德,慈心好修,善修,福极遍净天;悲心好修、善修,福极虚空处;喜心好修、善修,福极识处;舍心好修、善修,福极无所有处。”云何言“慈果报应生梵天上”? 答曰:   诸佛法不可思议,随众生应度者如是说。   复次,从慈定起,回向第三禅易;从悲定起,向虚空处;从喜定起,入识处;从舍定起,入无所有处易故。   复次,慈心愿令众生得乐,此果报自应受乐,三界中遍净最为乐故,言福极遍净。   悲心观众生老、病、残害苦,行者怜愍心生,云何令得离苦?若为除内苦,外苦复来;若为除外苦,内苦复来。行者思惟:有身必有苦,唯有无身,乃得无苦,虚空能破色,是故福极虚空处。   喜心欲与众生心识乐,心识乐者,心得离身,如鸟出笼;虚空处心,虽得出身,犹系心虚空;识处无量,于一切法中皆有心识,识得自在无边,以是故喜福极在识处。   舍心者,舍众生中苦乐,苦乐舍故,得真舍法,所谓无所有处;以是故,舍心福极无所有处。   如是四无量,但圣人所得,非凡夫。   复次,佛知未来世诸弟子钝根故,分别著诸法,错说四无量相:“是四无量心众生缘故,但是有漏;但缘欲界故,无色界中无。何以故?无色界不缘欲界故。”为断如是人妄见故,说四无量心无色界中。佛以四无量心,普缘十方众生故,亦应缘无色界中。如《无尽意菩萨问》中说:“慈有三种:众生缘、法缘、无缘。”论者言:“众生缘是有漏,无缘是无漏,法缘或有漏、或无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