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即是道
【论】卷92〈净佛国土品 82〉: 佛可其所说,诸法实相常住,以众生不知不解故,起菩提道。但为除凡夫颠倒法,故名为道;若决定有道可著者,即复是颠倒。道、非道平等即是道,是故不应难! 须菩提复问:“云何可得菩提?用生道故得耶?” 佛言:“不也!”何以故?生道者,菩萨观是有为法生灭相谓是实,是故言不。如先说热金丸喻。不生法即是无为,无作法故,亦不可以得菩提。 “生不生”,二俱有过故。 “非生非不生得菩提耶?” 答言:“不也!”
问曰: 若“生不生”二俱有过,“非生非不生”复不应有过,何以言不得? 答曰: 若分别“非生非不生”是好、是丑,取相生著故,故言有过;若能不著,则是菩提道。
须菩提问:“若不以四句得者,云何得道?” 佛答:“不以道、不以非道,则得菩提。”何以故?“菩提即是道,道即是菩提。” 菩提名诸法实相,是诸佛所得究竟实相,无有变异。一切法入菩提中,皆寂灭相;如一切水入大海,同为一味。是故佛说:“菩提性即是道性。”若菩提性、道性异者,不名菩提为无戏论寂灭相,是故说:“菩提即是道,道即是菩提。” 复次,是二法异者,行道不应到菩提;诸法因果,不一不异故。
须菩提复问:“若尔者,菩萨行道应便是佛!”所以者何?道即是菩提故。又佛应是菩萨!何以故?菩提即是道故。今何以说有差别——佛有十力等、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? 须菩提为新学菩萨故,分别难佛:“菩萨应即是佛!” 佛以反问答:“佛得菩提不?” 答言:“不也!何以故?菩提不离佛、佛不离菩提;二法和合故,是佛、是菩提。”是故不应难言“菩萨即是佛”。此总相答。
问曰: 佛是众生,菩提是法,云何言“佛即是菩提”? 答曰: 先有三十二相庄严身、六波罗蜜等功德庄严心,而不名为佛;得菩提故,名之为佛。是故言:“佛与菩提不异。”微妙清净五众和合假名为佛,法即是五众,五众不离假名,菩提即是五众实相,一切法皆入菩提故。是故“佛即是菩提、菩提即是佛”,但凡夫心中分别有异。
问曰: 汝先论议中说言“菩提与道不一不异”,经中何以说“道即是菩提,菩提即是道”,“佛即是菩提,菩提即是佛”? 答曰: 一、异虽俱不实而多用一,故此中说“菩提即是道,道即是菩提”,无咎!如常、无常是二边,常多生烦恼故不用,无常能破颠倒故多用;事既成办,亦舍无常。此中亦如是,若以观种种别异法故多生著心;若观诸法一相——若无常、苦、空等,是时烦恼不生;著心少故,是故多用是“一”。于实义中,一亦不用;若著一,即复是患。 复次,别异无故,一亦不可得,相待法故;但以不著心,不取一相,故说无咎。一不实故,菩萨不得即是佛。
复次,今佛更答须菩提,自说因缘:“菩提虽寂灭相,而菩萨能具足六波罗蜜等诸功德,住金刚三昧,以一念相应慧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尔时,于一切法中自在,得名为佛。”菩萨虽知道及菩提不异,未具足诸功德故,不名为佛。又佛诸事毕竟,愿、行满足故,不名为菩萨。得者是佛,法是菩提,求菩提者是菩萨。
【相关】淫欲即是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