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镜中像
【论】卷6〈序品 1〉: “如镜中像”者,如镜中像非镜作,非面作,非执镜者作,亦非自然作,亦非无因缘。 何以非镜作?若面未到,镜则无像,以是故非镜作。 何以非面作?无镜则无像。 何以非执镜者作?无镜无面则无像。 何以非自然作?若未有镜,未有面,则无像,像待镜、待面然后有。以是故非自然作。 何以非无因缘?若无因缘应常有;若常有,若除镜、除面,亦应自出,以是故非无因缘。
诸法亦如是,非自作,非彼作,非共作,非无因缘。 云何非自作?我不可得故,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,诸法属因缘故,是以非自作。 亦非他作者,自无故他亦无,若他作则失罪福力,他作有二种:若善、若不善;若善应与一切乐,若不善应与一切苦。若苦乐杂,以何因缘故与乐?以何因缘故与苦? 若共,有二过故:自过、他过。 若无因缘生苦乐,人应常乐,离一切苦;若无因缘,人不应作乐因、除苦因;一切诸法必有因缘,愚痴故不知。 譬如人从木求火,从地求水,从扇求风;如是等种种各有因缘。是苦乐和合因缘,是苦乐和合因缘生:先世业因,今世若好行、若邪行缘,从是得苦、乐;是苦乐种种因缘,以实求之,无人作,无人受,空五众作,空五众受。无智人得乐,淫心爱著,得苦生瞋恚;是乐灭时,更求欲得。如小儿见镜中像,心乐爱著,爱著失已,破镜求索,智人笑之;失乐更求,亦复如是,亦为得道圣人所笑。
复次,如镜中像实空、不生不灭,诳惑凡人眼;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实,不生不灭,诳惑凡夫人眼。
问曰: 镜中像从因缘生,有面、有镜、有持镜人、有明,是事和合故像生;因是像生忧喜,亦作因,亦作果,云何言“实空、不生不灭”?
答曰: 从因缘生,不自在故空;若法实有,是亦不应从因缘生。何以故?若因缘中先有,因缘则无所用;若因缘中先无,因缘亦无所用。 譬如,乳中若先有酪,是乳非酪,因酪先有故,若先无酪,如水中无酪,是乳亦非因;若无因而有酪者,水中何以不生酪?若乳是酪因缘,乳亦不自在,乳亦从因缘生;乳从牛有,牛从水草生,如是无边,皆有因缘。以是故因缘中果,不得言有,不得言无,不得言有无,不得言非有非无,诸法从因缘生,无自性,如镜中像。如偈说: “若法因缘生, 是法性实空; 若此法不空, 不从因缘有。 譬如镜中像, 非镜亦非面, 亦非持镜人, 非自非无因。 非有亦非无, 亦复非有无, 此语亦不受, 如是名中道。”
以是故说“如镜中像”。
【经】卷78〈愿乐品 64〉: “世尊!譬如镜中像不作是念:‘所因者去我近,余者去我远。’何以故?像无分别故。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不作是念:‘声闻、辟支佛地去我远,萨婆若去我近。’何以故?般若波罗蜜中无分别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