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般若
【经】卷71〈趣一切智品 53〉: 世尊!修般若波罗蜜即是修一切诸法。世尊!无所修是修般若波罗蜜,不受修、坏修是修般若波罗蜜。”
【论】 菩萨于众生中大悲心故,常修习般若波罗蜜。以修故,能解一切诸法皆入般若波罗蜜,是故“修般若波罗蜜即修一切法”。 般若无定实法可得,故经中说“无所修是修般若波罗蜜”。般若波罗蜜中,一切诸观有过故不受,是名不受修。坏修者,一切法无常散坏,故名坏修。可破坏法者,所谓色等乃至一切种智。
【经】卷83〈三惠品 70〉: 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,当得萨婆若不?” 佛言:“不。” “世尊!不修般若波罗蜜,得萨婆若不?” 佛言:“不。” “世尊!修不修,得萨婆若不?” 佛言:“不。” “世尊!非修非不修,得萨婆若不?” 佛言:“不。” “世尊!若不尔,云何当得萨婆若?” 佛言:“菩萨摩诃萨得萨婆若,如如相。” “世尊!云何如如相?” “如实际。” “云何如实际?” “如法性。” “云何如法性?” “如我性、众生性、寿命性。” “世尊!云何我性、众生性、寿命性?” 佛告须菩提:“于汝意云何?我、众生、寿命法可得不?” 须菩提言:“不可得。” 佛言:“若我、众生、寿命不可得,云何当说有我性、众生性、寿命性?若般若波罗蜜中不说有一切法,当得一切种智。”
【论】 须菩提闻是“心、心数法不行”,故问佛:“世尊!修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?” 佛言:“不。”何以故?修名常行积集,皆应是心、心数法力,是故言修。修尚不得,何况不修!修不修者,是般若无为法故不修,能观实相故言修;二俱有过,故言不。
问曰: 若第三中有过,第四有何过,复言“不”? 答曰: 须菩提以取相著心问,故佛言“不”。以受“修不修”故有“非修非不修”,是故佛言“不”。若以不取相心说“非修非不修”,则无有过。
须菩提四种问,佛皆不听,心惑故,复问世尊:“今云何当得萨婆若?” 佛答:“如如相。” 如亦不解,是故佛言:“如实际。”
问曰: 〈如品〉中,须菩提自善说如,今云何有疑? 答曰: 是如无一定相,是故不得不问;若如有一定相者,便应已解。是如甚深无量故,须菩提有处解、有处不解;譬如大水,有人入深者、入浅者,皆名入水,不得言入浅者不入水。
问曰: 何以不以如喻实际,而以实际喻如?实际有何易解故譬喻? 答曰: 如、实际虽是一物,观时异;如是诸法体性,实际是行者心取证。佛以须菩提得是实际为证,故以为譬喻。
问曰: 常说“法性”次“如”,“实际”次“法性”,今“法性”何以在后? 答曰: 今欲以我性、众生性说毕竟空故,转次在后。 复次,从见谛道、学道中能观诸法如。无学道中烦恼尽故,定心作证;定心作证故,于一切总相、别相中通达,名为法性。诸法本生处名为性,是故以法性喻实际。 法性有声闻分、有大乘分;须菩提于声闻分中不疑,大乘分中有疑故问。 佛欲以凡人所可解事为证,故言:“如我性、众生性、寿命性。” ,佛欲结句故,反问须菩提:“于汝意云何?我法相实有不?” 须菩提得道,故言无。须陀洹尚不见我,何况阿罗汉! 佛言:“汝以小乘钝智尚不得我,何况佛!” 佛以智慧求我不可得,云何可说?如我不可说有,一切法亦如是。菩萨能行是不可说法故,当得萨婆若。不可说者,不可分别若有、若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