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般若
【經】卷71〈趣一切智品 53〉:
世尊!修般若波羅蜜即是修一切諸法。世尊!無所修是修般若波羅蜜,不受修、壞修是修般若波羅蜜。」
\n【論】
菩薩於眾生中大悲心故,常修習般若波羅蜜。以修故,能解一切諸法皆入般若波羅蜜,是故「修般若波羅蜜即修一切法」。
般若無定實法可得,故經中說「無所修是修般若波羅蜜」。般若波羅蜜中,一切諸觀有過故不受,是名不受修。壞修者,一切法無常散壞,故名壞修。可破壞法者,所謂色等乃至一切種智。
\n【經】卷83〈三惠品 70〉: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,當得薩婆若不?」
佛言:「不。」
「世尊!不修般若波羅蜜,得薩婆若不?」
佛言:「不。」
「世尊!修不修,得薩婆若不?」
佛言:「不。」
「世尊!非修非不修,得薩婆若不?」
佛言:「不。」
「世尊!若不爾,云何當得薩婆若?」
佛言:「菩薩摩訶薩得薩婆若,如如相。」
「世尊!云何如如相?」
「如實際。」
「云何如實際?」
「如法性。」
「云何如法性?」
「如我性、眾生性、壽命性。」
「世尊!云何我性、眾生性、壽命性?」
佛告須菩提:「於汝意云何?我、眾生、壽命法可得不?」
須菩提言:「不可得。」
佛言:「若我、眾生、壽命不可得,云何當說有我性、眾生性、壽命性?若般若波羅蜜中不說有一切法,當得一切種智。」
\n【論】
須菩提聞是「心、心數法不行」,故問佛:「世尊!修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不?」
佛言:「不。」何以故?修名常行積集,皆應是心、心數法力,是故言修。修尚不得,何況不修!修不修者,是般若無為法故不修,能觀實相故言修;二俱有過,故言不。
問曰:
若第三中有過,第四有何過,復言「不」?
答曰:
須菩提以取相著心問,故佛言「不」。以受「修不修」故有「非修非不修」,是故佛言「不」。若以不取相心說「非修非不修」,則無有過。
須菩提四種問,佛皆不聽,心惑故,復問世尊:「今云何當得薩婆若?」
佛答:「如如相。」
如亦不解,是故佛言:「如實際。」
問曰:
〈如品〉中,須菩提自善說如,今云何有疑?
答曰:
是如無一定相,是故不得不問;若如有一定相者,便應已解。是如甚深無量故,須菩提有處解、有處不解;譬如大水,有人入深者、入淺者,皆名入水,不得言入淺者不入水。
問曰:
何以不以如喻實際,而以實際喻如?實際有何易解故譬喻?
答曰:
如、實際雖是一物,觀時異;如是諸法體性,實際是行者心取證。佛以須菩提得是實際為證,故以為譬喻。
問曰:
常說「法性」次「如」,「實際」次「法性」,今「法性」何以在後?
答曰:
今欲以我性、眾生性說畢竟空故,轉次在後。
復次,從見諦道、學道中能觀諸法如。無學道中煩惱盡故,定心作證;定心作證故,於一切總相、別相中通達,名為法性。諸法本生處名為性,是故以法性喻實際。
法性有聲聞分、有大乘分;須菩提於聲聞分中不疑,大乘分中有疑故問。
佛欲以凡人所可解事為證,故言:「如我性、眾生性、壽命性。」
,佛欲結句故,反問須菩提:「於汝意云何?我法相實有不?」
須菩提得道,故言無。須陀洹尚不見我,何況阿羅漢!
佛言:「汝以小乘鈍智尚不得我,何況佛!」
佛以智慧求我不可得,云何可說?如我不可說有,一切法亦如是。菩薩能行是不可說法故,當得薩婆若。不可說者,不可分別若有、若無。
\n【相關】修無相\n【屬於】行般若種種名
世尊!修般若波羅蜜即是修一切諸法。世尊!無所修是修般若波羅蜜,不受修、壞修是修般若波羅蜜。」
\n【論】
菩薩於眾生中大悲心故,常修習般若波羅蜜。以修故,能解一切諸法皆入般若波羅蜜,是故「修般若波羅蜜即修一切法」。
般若無定實法可得,故經中說「無所修是修般若波羅蜜」。般若波羅蜜中,一切諸觀有過故不受,是名不受修。壞修者,一切法無常散壞,故名壞修。可破壞法者,所謂色等乃至一切種智。
\n【經】卷83〈三惠品 70〉: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,當得薩婆若不?」
佛言:「不。」
「世尊!不修般若波羅蜜,得薩婆若不?」
佛言:「不。」
「世尊!修不修,得薩婆若不?」
佛言:「不。」
「世尊!非修非不修,得薩婆若不?」
佛言:「不。」
「世尊!若不爾,云何當得薩婆若?」
佛言:「菩薩摩訶薩得薩婆若,如如相。」
「世尊!云何如如相?」
「如實際。」
「云何如實際?」
「如法性。」
「云何如法性?」
「如我性、眾生性、壽命性。」
「世尊!云何我性、眾生性、壽命性?」
佛告須菩提:「於汝意云何?我、眾生、壽命法可得不?」
須菩提言:「不可得。」
佛言:「若我、眾生、壽命不可得,云何當說有我性、眾生性、壽命性?若般若波羅蜜中不說有一切法,當得一切種智。」
\n【論】
須菩提聞是「心、心數法不行」,故問佛:「世尊!修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不?」
佛言:「不。」何以故?修名常行積集,皆應是心、心數法力,是故言修。修尚不得,何況不修!修不修者,是般若無為法故不修,能觀實相故言修;二俱有過,故言不。
問曰:
若第三中有過,第四有何過,復言「不」?
答曰:
須菩提以取相著心問,故佛言「不」。以受「修不修」故有「非修非不修」,是故佛言「不」。若以不取相心說「非修非不修」,則無有過。
須菩提四種問,佛皆不聽,心惑故,復問世尊:「今云何當得薩婆若?」
佛答:「如如相。」
如亦不解,是故佛言:「如實際。」
問曰:
〈如品〉中,須菩提自善說如,今云何有疑?
答曰:
是如無一定相,是故不得不問;若如有一定相者,便應已解。是如甚深無量故,須菩提有處解、有處不解;譬如大水,有人入深者、入淺者,皆名入水,不得言入淺者不入水。
問曰:
何以不以如喻實際,而以實際喻如?實際有何易解故譬喻?
答曰:
如、實際雖是一物,觀時異;如是諸法體性,實際是行者心取證。佛以須菩提得是實際為證,故以為譬喻。
問曰:
常說「法性」次「如」,「實際」次「法性」,今「法性」何以在後?
答曰:
今欲以我性、眾生性說畢竟空故,轉次在後。
復次,從見諦道、學道中能觀諸法如。無學道中煩惱盡故,定心作證;定心作證故,於一切總相、別相中通達,名為法性。諸法本生處名為性,是故以法性喻實際。
法性有聲聞分、有大乘分;須菩提於聲聞分中不疑,大乘分中有疑故問。
佛欲以凡人所可解事為證,故言:「如我性、眾生性、壽命性。」
,佛欲結句故,反問須菩提:「於汝意云何?我法相實有不?」
須菩提得道,故言無。須陀洹尚不見我,何況阿羅漢!
佛言:「汝以小乘鈍智尚不得我,何況佛!」
佛以智慧求我不可得,云何可說?如我不可說有,一切法亦如是。菩薩能行是不可說法故,當得薩婆若。不可說者,不可分別若有、若無。
\n【相關】修無相\n【屬於】行般若種種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