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住五众

【经】卷54〈天主品 27〉:   “㤭尸迦!色、色空,受、想、行,识、识空,菩萨、菩萨空。是色空,菩萨空,不二不别;受、想、行,识空、菩萨空,不二不别。㤭尸迦!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。(中略)   须菩提言:“㤭尸迦!菩萨摩诃萨不应色中住,以有所得故;不应受、想、行、识中住,以有所得故。(中略)   “复次,㤭尸迦!菩萨摩诃萨,色是常不应住,色是无常不应住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色若乐若苦、若净若不净、若我若无我、若空若不空、若寂灭若不寂灭、若离若不离不应住,以有所得故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

【论】   “般若波罗蜜中住者,所谓五众,五众相空。”   “五众相空”者,以十八空观故。

  复次,《般若波罗蜜经》中说空义,五众相空;但凡夫颠倒故,取五众相,五众和合中取菩萨相。般若波罗蜜中,以众生空除众生,即是无菩萨相;以法空除五众,则无五众相。二空无有别异,故言:“五众空、菩萨空,无二无别”。如栴檀火灭,粪草木火灭,灭法无异。取未灭时相于灭时说,故有别异;于灭中则无异。   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。   “不应住”者,所谓五众中不应住。

问曰:   应说如住义,何以故说“不住”? 答曰:   若能于五众中心离不住,则是住义。是故说:“以有所得故不应住。”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。   先说五众中不应住,不知以何门不应住;今说:常、无常等门中不应住,乃至远离不应住。

【属于】菩萨观五众不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