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乘般若观
【经】卷54〈天主品 27〉: 㤭尸迦!何等是般若波罗蜜?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,念色无常,念色苦,念色空,念色无我,念色如病、如疽痈、疮,如箭入身,痛、恼、衰、坏,忧、畏、不安,以无所得故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地种、水火风空识种,观无常乃至忧、畏、不安,是亦无所得故。观色寂灭、离、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,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观地种乃至识种寂灭、离、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,亦无所得故。 “复次,㤭尸迦!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,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因缘大苦聚集,亦无所得故;观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,老死灭故忧悲愁恼大苦聚灭,以无所得故。 “复次,㤭尸迦!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,修四念处,以无所得故;乃至修佛十力、十八不共法,以无所得故。 “复次,㤭尸迦!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,行檀波罗蜜,以无所得故;行尸罗波罗蜜、羼提波罗蜜、毘梨耶波罗蜜、禅波罗蜜,以无所得故。
【论】 “何等是般若波罗蜜”者,所谓应萨婆若心,观色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如先说。观五众能生诸恼,故言“如病”。有人闻五众如病,谓为轻微,故言“如痈疽”。有人以痈疽虽难愈,犹或可差,故言“如箭镝入体,不可得出”有人以箭镝在体,虽沈深难拔,良方妙术,犹可令出,故言常“痛”、“恼”。如人著“衰”,常有不吉;五众亦如是,若人随逐,则无安隐。以有“衰”故常怀“忧怖”。是五众如与师子虎狼共住,常怀“忧畏”。是五众无常虚诳等过故,常“不安隐”。
问曰: 五众但有此十五种恶,更有余事? 答曰: 略说则十五,广说则无量无边;如《杂阿含》中呵五众有百种罪过。
问曰: 何以常说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或时说八事,如病、如痈、疽等,余七事少有说处? 答曰: 人有上、中、下。为利根故说四,即入苦谛。中根者说四,则不能生厌心;说如病、如痈等八事,则生厌心。钝根人闻是八事,犹不生厌,更为说痛、恼等七事,然后乃厌。利根易度故,常多说四事;钝根人时有可度者,故希说余事。 上八事名为“圣行”,余七事凡夫、圣人共行。初四入十六圣行故,般若中常说。又说般若,为菩萨利根故,多说圣行。(中略)
若行者观五众等寂灭、远离、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等,此但为般若波罗蜜故,不合上十五说;十五事,三乘共故。 声闻人智力薄故,初始不能观五众若远离、若寂灭等,但能观无常等;入第三谛,乃能观寂灭。菩萨利根故,初观五众,便得寂灭相。 “用无所得”者,常用无所得空慧观诸法相。 复次,释提桓因问般若波罗蜜相,不问五众患厌事,但说般若相。“般若相”者,不离五众有涅槃,不离涅槃有五众;五众实相即是涅槃。是故初发心钝根者,先用无常等观,然后观五众寂灭等。 十二因缘亦如是。 复次,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,是共法;应萨婆若心,以无所得者,是名般若波罗蜜相。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,独是大乘法。 \{\{35CE3A94.jpg\}\}
【相关】菩萨观五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