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慈大悲
【论】卷27〈序品 1〉: 大慈、大悲者,四无量心中已分别,今当更略说。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苦;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,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。譬如有人,诸子系在牢狱,当受大罪;其父慈恻,以若干方便,令得免苦,是大悲;得离苦已,以五所欲给与诸子,是大慈。如是等种种差别。
问曰: 大慈、大悲如是,何等是小慈、小悲,因此小而名为大? 答曰: 四无量心中慈、悲名为小;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,名为大。 复次,诸佛心中慈、悲名为大,余人心中名为小。
问曰: 若尔者,何以言菩萨行大慈、大悲? 答曰: 菩萨大慈者,于佛为小,于二乘为大,此是假名为大;佛大慈、大悲真实最大。 复次,小慈,但心念与众生乐,实无乐事;小悲,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,怜愍而已,不能令脱。大慈者,念令众生得乐,亦与乐事;大悲,怜愍众生苦,亦能令脱苦。 复次,凡夫人、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慈悲,名为小,诸佛慈悲乃名为大。 复次,大慈,从大人心中生,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,能破三恶道大苦,能与三种大乐:天乐,人乐,涅槃乐。 复次,是大慈遍满十方三世众生,乃至昆虫,慈彻骨髓,心不舍离。若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堕三恶道,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,得脱苦已,以五所欲乐、禅定乐、世间最上乐,自恣与之,皆令满足;比佛慈悲,千万分中不及一分。何以故?世间乐欺诳不实,不离生死故。(中略)
复次,大慈、大悲:大名非佛所作,众生名之;譬如师子大力,不自言力大,皆是众兽名之。众生闻佛种种妙法,知佛为祐利众生故,于无量阿僧祇劫难行能行;众生闻见是事,而名此法为大慈、大悲。 譬如一人,有二亲友,以罪事因缘故,系之囹圄。一人供给所须,一人代死;众人言:“能代死者,是为大慈悲。”佛亦如是,世世为一切众生,头目髓脑尽以布施,众生闻见是事,即共名之为大慈、大悲。 如尸毘王,为救鸽故,尽以身肉代之,犹不与鸽等,复以手攀称,欲以身代之,是时地为六种震动,海水波荡,诸天香华供养于王。众生称言:为一小鸟所感乃尔,真是大慈、大悲! 佛因众生所名,故言大慈、大悲。如是等无量本生,是中悉应广说。
问曰: 禅定等诸余功德,人不知故,不名为大;智慧说法等,能令人得道,何以不称言大? 答曰: 佛智慧所能,无有遍知者;大慈、大悲故,世世不惜身命,舍禅定乐,救护众生,人皆知之。于佛智慧,可比类知,不能了了知;慈悲心眼见、耳闻,处处变化大师子吼,是故可知。 复次,佛智慧细妙,诸菩萨、舍利弗等尚不能知,何况余人!慈悲相可眼见、耳闻故,人能信受;智慧深妙,不可测知。 复次,是大慈、大悲,一切众生所爱乐;譬如美药,人所乐服。智慧如服苦药,人多不乐;人多乐故,称慈悲为大。 复次,智慧者,得道人乃能信受;大慈悲相,一切杂类皆能生信。如见像,若闻说,皆能信受,多所饶益故,名为大慈、大悲。 复次,大智慧名舍相、远离相;大慈大悲为怜愍利益相。是怜愍利益法,一切众生所爱乐;以是故名为大。
是大慈、大悲,如《持心经》中说:大慈、大悲有三十二种,于众生中行。是大慈、大悲摄、相、缘,如四无量心说。
复次,佛大慈大悲等功德,不应一切如迦旃延法中分别求其相。(中略)
是大慈、大悲,佛三昧王三昧、师子游戏三昧所摄。 如是略说大慈、大悲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