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忍辱取戒
【经】卷81〈六度相摄品 68〉: 佛言:“菩萨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,于其中间,终不夺他命,不与不取,乃至不邪见,亦不贪声闻、辟支佛地。持是功德与一切众生共之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菩萨回向时三种心不生:‘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用何法回向?回向何处?’是为菩萨住羼提波罗蜜取尸罗波罗蜜。”
【论】 问曰: 住忍辱时不为恶即是戒,何以故更说“住忍取戒波罗蜜”?应当住戒摄忍! 答曰: 此中说相,不说次第相生。虽和合而各各有相;若次第法,应先戒后忍。“戒”名不夺他命,“忍”名不自惜命;是故于忍辱中别说戒相。 复次,“忍”名自摄其心,不起瞋恚。持戒有二种:一者、不恼众生,二者、自为,生禅定根本故。有菩萨行忍辱,未受持戒法,但以畏罪故忍辱,未能深怜愍众生。是人或从师闻,或自思惟:“持戒是佛道因缘,不娆众生;我今已能忍辱,则行此事易。”是名说“忍辱能取尸罗波罗蜜”。 \{\{EC175EC7.jpg\}\} 复次,忍辱是心数法;持戒是色法。持戒名心生、口说、受持;忍辱但是心生,非受持法。 复次,身、口清净名持戒;意清净名忍辱。
问曰: 禅、智波罗蜜亦是心清净法,何以但说忍辱? 答曰: 禅、智力大故不说;持戒时,心未能清净,须忍辱守心故。 此经中自说因缘:“有菩萨大功德、智慧、利根,于现在佛所发心行诸波罗蜜,是故世世增益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不堕恶处。”为是菩萨故说:“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,不生瞋心夺众生命,亦不著二乘。”皆是二波罗蜜功德故。 离三种心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三心者,无人、无法、无回向处,无有我心、颠倒心。
【属于】住忍辱取五波罗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