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谛说佛
【论】卷99〈昙无竭品 89〉: 问曰: 摩诃般若波罗蜜,于佛法大乘六波罗蜜中第一法;若无佛,则无说般若者。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、十力、四无所畏等色、无色法等净妙五众和合,是故名为佛。如五指和合名为拳,不得言无拳;名字既异,形亦异,力用亦异,不得言无拳。是故知有佛。 答曰: 不然!佛法中有二谛:世谛、第一义谛。世谛故言:“佛说般若波罗蜜”;第一义故说:“诸佛空,无来无去”。 如汝说:“清净五众和合故名为佛。”若和合故有,是即为无。如经中佛自说因缘:“五众非佛,离五众亦无佛,五众不在佛中,佛不在五众中,佛非五众有。” 何以故?五众是五、佛是一,一不作五、五不作一。又五众无自性故,虚诳不实;佛自说:“一切无诳法中,我最第一。”是故五众不即是佛。 复次,若五众即是佛,诸有五众者,皆应是佛。
问曰: 以是难故,我先说第一清净五众、三十二相等名为佛。 答曰: 三十二相等,菩萨时亦有,何以不名为佛?
问曰: 尔时虽有相好庄严身,而无一切种智;若一切种智在第一妙色身中,是即名为佛。 答曰: “一切种智”,般若中说是寂灭相、无戏论;若得是法,则名无所得,无所得故名为佛,佛即是空。如是等因缘故,五众不得即是佛。 离是五众亦无佛。所以者何?离是五众,更无余法可说;如离五指更无拳法可说。(中略)
佛不在五众中,五众不在佛中。何以故?异不可得故。若五众异佛者,佛应在五众中,但是事不然。 佛亦不在五众。所以者何?离五众无佛,离佛亦无五众。譬如比丘有三衣钵故,可得言有;但佛与五众不得别异,是故不得言佛有五众。 如是五种求佛不可得故,当知无佛;佛无故无来无去。
问曰: 若无佛,即是邪见,云何菩萨发心求作佛? 答曰: 此中言“无佛”,破著佛想,不言“取无佛想”。若有佛尚不令取,何况取无佛邪见!
【属于】二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