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頁之翻譯:

大智度論辭典:菩提即是道

菩提即是道

【論】卷92〈淨佛國土品 82〉:   佛可其所說,諸法實相常住,以眾生不知不解故,起菩提道。但為除凡夫顛倒法,故名為道;若決定有道可著者,即復是顛倒。道、非道平等即是道,是故不應難!   須菩提復問:「云何可得菩提?用生道故得耶?」   佛言:「不也!」何以故?生道者,菩薩觀是有為法生滅相謂是實,是故言不。如先說熱金丸喻。不生法即是無為,無作法故,亦不可以得菩提。   「生不生」,二俱有過故。   「非生非不生得菩提耶?」   答言:「不也!」

問曰:   若「生不生」二俱有過,「非生非不生」復不應有過,何以言不得? 答曰:   若分別「非生非不生」是好、是醜,取相生著故,故言有過;若能不著,則是菩提道。

  須菩提問:「若不以四句得者,云何得道?」   佛答:「不以道、不以非道,則得菩提。」何以故?「菩提即是道,道即是菩提。」   菩提名諸法實相,是諸佛所得究竟實相,無有變異。一切法入菩提中,皆寂滅相;如一切水入大海,同為一味。是故佛說:「菩提性即是道性。」若菩提性、道性異者,不名菩提為無戲論寂滅相,是故說:「菩提即是道,道即是菩提。」   復次,是二法異者,行道不應到菩提;諸法因果,不一不異故。

  須菩提復問:「若爾者,菩薩行道應便是佛!」所以者何?道即是菩提故。又佛應是菩薩!何以故?菩提即是道故。今何以說有差別——佛有十力等、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?   須菩提為新學菩薩故,分別難佛:「菩薩應即是佛!」   佛以反問答:「佛得菩提不?」   答言:「不也!何以故?菩提不離佛、佛不離菩提;二法和合故,是佛、是菩提。」是故不應難言「菩薩即是佛」。此總相答。

問曰:   佛是眾生,菩提是法,云何言「佛即是菩提」? 答曰:   先有三十二相莊嚴身、六波羅蜜等功德莊嚴心,而不名為佛;得菩提故,名之為佛。是故言:「佛與菩提不異。」微妙清淨五眾和合假名為佛,法即是五眾,五眾不離假名,菩提即是五眾實相,一切法皆入菩提故。是故「佛即是菩提、菩提即是佛」,但凡夫心中分別有異。

問曰:   汝先論議中說言「菩提與道不一不異」,經中何以說「道即是菩提,菩提即是道」,「佛即是菩提,菩提即是佛」? 答曰:   一、異雖俱不實而多用一,故此中說「菩提即是道,道即是菩提」,無咎!如常、無常是二邊,常多生煩惱故不用,無常能破顛倒故多用;事既成辦,亦捨無常。此中亦如是,若以觀種種別異法故多生著心;若觀諸法一相——若無常、苦、空等,是時煩惱不生;著心少故,是故多用是「一」。於實義中,一亦不用;若著一,即復是患。   復次,別異無故,一亦不可得,相待法故;但以不著心,不取一相,故說無咎。一不實故,菩薩不得即是佛。

  復次,今佛更答須菩提,自說因緣:「菩提雖寂滅相,而菩薩能具足六波羅蜜等諸功德,住金剛三昧,以一念相應慧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爾時,於一切法中自在,得名為佛。」菩薩雖知道及菩提不異,未具足諸功德故,不名為佛。又佛諸事畢竟,願、行滿足故,不名為菩薩。得者是佛,法是菩提,求菩提者是菩薩。

【相關】婬欲即是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