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頁之翻譯:

大智度論辭典:不退菩薩方便受欲

不退菩薩方便受欲

【經】卷73〈轉不轉品 56〉:   「復次,須菩提!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若在居家,以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受五欲;布施眾生,須食與食,須飲與飲,衣服、臥具乃至資生所須盡給與之。是菩薩自行檀波羅蜜,教人行檀波羅蜜,讚歎行檀波羅蜜法,歡喜讚歎行檀波羅蜜者;尸羅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,亦如是。須菩提!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在家時,能以滿閻浮提珍寶施與眾生,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給施眾生。亦不自為,常修梵行,不凌易虜掠他人令其憂惱。須菩提!以是行、類、相貌,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。」

【論】 問曰:   經中說:「阿鞞跋致菩薩方便力,為利益眾生故受五欲。」是何等方便? 答曰:   譬如以鉗取火,雖捉而不燒。五欲如火,能燒人善根。是菩薩思惟:「我出家一身,云何能以布施攝眾生?眾生多須飲食、衣服,須法者少。」菩薩為攝眾生故,故生富貴家,布施眾生,恣其所須,出家、在家眾生,能廣利益;譬如大地,人民、鳥獸皆蒙利潤。是時四種行六波羅蜜。   若出家讚布施,或有人言:「汝自一身無財,但教人施。」則不信受。是故菩薩方便作白衣,以財充滿一切而勸行施,人則信受。   是菩薩或作轉輪聖王,心念施時,則滿閻浮提珍寶;如頂生王宮殿中,心生欲寶則寶至于膝。或作帝釋、或作梵王,能雨珍寶滿三千世界,供養於佛,充滿一切。為攝眾生故,而自不受。人受五欲,則心生憍慢,凌易於人。是人常斷婬欲故,諸煩惱薄,不生憍慢;不生憍慢故,不凌易眾生。是名阿鞞跋致相。

【經】卷74〈轉不轉品 56〉:   是人常願欲見諸佛,聞在所處國土中有現在佛,隨願往生。如是心常晝夜行,所謂念佛心。如是,須菩提!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行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,以方便力故起欲界心,若眾生能行十善道者及現在有佛處在中生。如是行、類、相貌,當知是為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。

【論】   是人功德、智慧大故,隨意所往,若欲至諸佛世界,隨意得生。是菩薩雖離欲得諸禪定,以方便力故,為眾生生欲界有現在佛處。「生欲界」者,故為眾生留愛、慢分,不以此禪定果報生色、無色界;但以禪定柔和其心,不受其報。

【經】卷96〈薩陀波崙品 88〉:   若惡魔與說法菩薩作五欲因緣,假為法故令受;若說法菩薩入實法門,以德力故受而無所染。又以三事故受是五欲:以方便力故,欲令眾生種善根故,欲與眾生同其事故。

【論】   方便者,所謂欲令眾生種福德因緣,亦為同事攝眾生故。   復有諸菩薩通達諸法實相故,無所障礙、無有過罪;雖作過罪,亦無所妨。如人年壯力盛,腹中大熱,雖食不適飲食,不能生病;又如有好藥,雖被惡毒,不能為害。

【屬於】不退轉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