陀罗尼

【论】卷5〈序品 1〉:   “陀罗尼”,秦言能持,或言能遮。   能持者,集种种善法,能持令不散不失。譬如完器盛水,水不漏散。   能遮者,恶不善根心生,能遮令不生;若欲作恶罪,持令不作——是名陀罗尼。   是陀罗尼,或心相应,或心不相应;或有漏,或无漏;无色不可见无对;一持、一入、一阴摄:法持、法入、行阴;九智知(丹注云:除尽智);一识识(丹注云:一意识)。阿毘昙法陀罗尼义如是。   复次,得陀罗尼菩萨,一切所闻法,以念力故,能持不失。   复次,是陀罗尼法,常逐菩萨,譬如间日疟病;是陀罗尼不离菩萨,譬如鬼著;是陀罗尼常随菩萨,如善不善律仪。   复次,是陀罗尼持菩萨,不令堕二地坑;譬如慈父爱子,子欲堕坑,持令不堕。   复次,菩萨得陀罗尼力故,一切魔王、魔民、魔人无能动、无能破、无能胜;譬如须弥山,凡人口吹不能令动。

问曰:   是陀罗尼有几种? 答曰:   是陀罗尼多种。(中略:五百陀罗尼

【论】卷85〈菩萨行品 72〉:   佛答:“菩萨从初发心已来,供养诸佛。”如经中说。供养佛大故,但说佛,当知已供养辟支佛乃至住干慧地。凡人为闻法故,从其闻说十二部经,以不能常得师故,皆当受持;以喜忘故,诵读令利。心观者,常系心经卷,次第忆念。先以语言宣义,后得了达,即得陀罗尼。“陀罗尼”有二种:一者、闻持陀罗尼;二者、得诸法实相陀罗尼。   读、诵、修习、常念故,得闻持陀罗尼;通达义故,得实相陀罗尼。   住是二陀罗尼门中,能生无碍智,为众生说法故,具足四无碍智。

【方便】陀罗尼门 【不退】不退菩萨得陀罗尼 【魔事】陀罗尼不和合 【声闻】声闻无陀罗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