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论】卷26〈序品 1〉: “佛处处说诸法有,处处说诸法无”者, 问曰: 不应别说有、无。有,即是有我;无,即是无我;何以更说?
答曰: 不然!佛法有二种空:一者、众生空;二者、法空。说无我,示众生空;说无有法,示法空。 说有我,示知假名相,不著我者说有我;于五众中著我相者,为破是著我,故说但有五众,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寂灭涅槃是名有。 复次,有二种断见:一者、无后世受罪福苦乐者,为说有我,从今世至后世受罪福果报。二者、一切法皆空无,著是邪见;为是众生故,说有一切法,所谓有为、无为法。 \{\{3D9C3506.jpg\}\} 复次,不大利根众生,为说无我;利根深智众生,说诸法本末空。何以故?若无我则舍诸法,如说: “若了知无我, 有如是人者, 闻有法不喜, 无法亦不忧。” 说我者,一切法所依止处;若说无我者,一切法无所依止。 复次,佛法二种说:若了了说,则言一切诸法空;若方便说,则言无我。是二种说法,皆入般若波罗蜜相中。以是故,佛经中说,趣涅槃道,皆同一向,无有异道。 \{\{AE87CE51.jpg\}\} 复次,有我、有法,多为在家者说,有父母、罪福、大小业报。所以者何?在家人多不求涅槃故,著于后世果报。为出家人,多说无我、无法。所以者何?出家人多向涅槃故。求涅槃者,不受一切法故,自然灭是涅槃。 \{\{6643DA45.jpg\}\} 复次,有人信等诸根未成就故,先求有所得,然后能舍;为是人故,佛说诸善法,舍诸恶法。有人信等诸根成就故,于诸法不求有所得,但求远离生死道;为是人故,佛说诸法空无所有。 此二皆实。如无名指,亦长、亦短,观中指则短,观小指则长,长短皆实;有说、无说亦如是。说有,或时是世俗,或时是第一义;说无,或时是世俗,或时是第一义。佛说是有我、无我,皆是实。
问曰: 若是二事皆实,佛何以故多赞叹空而毁訾有? 答曰: 空无所有,是十方诸佛、一切贤圣法藏,如《般若波罗蜜.嘱累品》中说:“般若波罗蜜是三世十方诸佛法藏。”般若波罗蜜,即是无所有空。佛或时说有法,为教化众生故,久后皆当入无所有法藏中。
问曰: 若尔者,云何《般若波罗蜜》言:“若观五众空无所有,非是道?” 答曰: 是《般若波罗蜜》中,说有、无皆无。如《长爪梵志经》中说三种邪见:一者、一切有,二者、一切无,三者、半有半无。佛告长爪梵志:“是一切有见,为欲染,为瞋恚、愚痴所缚。一切无见,为不染、不瞋、不痴故所不缚。半有半无,有者,同上有缚;无者,同上无缚。于三种见中,圣弟子作是念:‘若我受一切有见,则与二人共诤,所谓一切无者、半有半无者。若我受一切无见,亦与二人共诤,所谓一切有者、半有半无者诤。若我受半有半无者,亦与二人共诤,所谓一切无者、一切有者。斗诤故相谤,相谤故致恼;见是诤谤恼故,舍是无见,余见亦不受,不受故即入道。’” 若不著一切诸法空,心不起诤,但除结使,是名为实智。若取诸法空相起诤,不灭诸结使,依止是智慧,是为非实智。 如佛所说,为度众生故有所说,无不是实;但众生于中有著、不著故有实、不实。 \{\{94EABC0D.jpg\}\}
【论】卷38〈往生品 4〉: 问曰: 是般若波罗蜜中,众生毕竟不可得;如上品说:“舍利弗!如一切众生不可得,寿者、命者乃至知者、见者等众生诸异名字,皆空无实。”此中何以问:“从何所来,去至何所上”?众生异名即是菩萨,众生无故,菩萨亦无;又此《经》中说:“菩萨但有名字,无有实法”;今舍利弗何以作此问? 答曰: 佛法中有二谛:一者、世谛,二者、第一义谛。为世谛故,说有众生;为第一义谛故,说众生无所有。 复有二种:有知名字相,有不知名字相;譬如军立密号,有知者,有不知者。 复有二种:有初习行,有久习行;有著者,有不著者;有知他意者,有不知他意者(虽有言辞,知其寄言以宣理)。 为不知名字相、初习行、著不知他意者,故说“无众生”。 为知名字相、久习行、不著、知他意者,故说言“有众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