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经】卷17〈序品 1〉: 复次,不乱、不味故,名禅波罗蜜。如佛告舍利弗:“菩萨般若波罗蜜中住,具足禅波罗蜜,不乱、不味故。
【论】 ⑴禅是波罗蜜之本。得是禅已,怜愍众生,内心中有种种禅定妙乐而不知求,乃在外法不净苦中求乐。如是观已,生大悲心,立弘誓愿:“我当令众生皆得禅定内乐,离不净乐;依此禅乐已,次令得佛道乐。”是时禅定得名波罗蜜。 ⑵复次,于此禅中不受味,不求报,不随报生,为调心故入禅;以智慧方便,还生欲界,度脱一切众生,是时禅名为波罗蜜。 ⑶复次,菩萨入深禅定,一切天人不能知其心所依、所缘,见、闻、觉、知法中心不动。如《毘摩罗鞊经》中,为舍利弗说宴坐法:“不依身,不依心,不依三界,于三界中不得身、心,是为宴坐。” ⑷复次,若人闻禅定乐胜于人天乐,便舍欲乐求禅定,是为自求乐利,不足奇也。菩萨则不然,但为众生欲,令慈悲心净,不舍众生。菩萨禅,禅中皆发大悲心。禅有极妙内乐,而众生舍之而求外乐。譬如大富盲人,多有伏藏,不知不见而行乞求。智者愍其自有妙物,不能知见而从他乞。众生亦如是,心中自有种种禅定乐而不知发,反求外乐。 ⑸复次,菩萨知诸法实相故,入禅中心安隐,不著味;诸余外道,虽入禅定,心不安隐,不知诸法实故,著禅味。 ⑹复次,尔时菩萨常入禅定,摄心不动,不生觉观,亦能为十方一切众生,以无量音声说法而度脱之,是名禅波罗蜜。 ⑺复次,菩萨观一切法,若乱、若定,皆是不二相。余人除乱求定,何以故?以乱法中起瞋想;于定法中生著想。(中略) 外道如此,佛弟子中亦有。(中略) 是故知取乱相,能生瞋等烦恼;取定相,能生著。菩萨不取乱相,亦不取禅定相,乱、定相一故,是名禅波罗蜜。 复次,若得诸法实相,观五盖则无所有,是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,禅实相即是五盖。菩萨如是能知五欲及五盖,禅定及支一相,无所依入禅定,是为禅波罗蜜。
⑻复次,若菩萨行禅波罗蜜时,五波罗蜜和合助成,是名禅波罗蜜。 ⑼复次,菩萨以禅波罗蜜力得神通,一念之顷,不起于定,能供养十方诸佛,华香、珍宝种种供养。 ⑽复次,菩萨以禅波罗蜜力,变身无数,遍入五道,以三乘法教化众生。 ⑾复次,菩萨入禅波罗蜜中,除诸恶不善法,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。其心调柔,一一禅中行大慈大悲;以慈悲因缘,拔无量劫中罪;得诸法实相智故,为十方诸佛及大菩萨所念。 ⑿复次,菩萨入禅波罗蜜中,以天眼观十方五道中众生:见生色界中者,受禅定乐味,还堕禽兽中受种种苦。复见欲界诸天,七宝池中华香自娱,后堕醎沸屎地狱中。见人中多闻、世智辩聪,不得道故,还堕猪羊畜兽中,无所别知。如是等种种失大乐、得大苦,失大利、得大衰,失尊贵、得卑贱。于此众生生悲心,渐渐增广,得成大悲;不惜身命,为众生故,懃行精进,以求佛道。 ⒀复次,不乱、不味故,名禅波罗蜜。如佛告舍利弗:“菩萨般若波罗蜜中住,具足禅波罗蜜,不乱、不味故。” \{\{7964C3E4.jpg\}\}
【简非】唯菩萨得禅波罗蜜,唯禅名波罗蜜 【五盖】五盖实相 【具足】无相具足禅 【庄严】住禅大庄严 【六波罗蜜】住禅取五波罗蜜,一念依禅具足六 【三昧】三昧等三昧 【属于】六波罗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