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论】卷96〈萨陀波仑品 88〉: “于师生佛想”,以能教佛道因缘故。世间小人,因缘事讫,则忘其恩义,作是念:“如人乘船度水,既到彼岸,何用船为?”是故说:“汝当知恩!应作是念:所从闻般若者,即是我善知识。” 一切诸利中,般若利最胜;行是般若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。又复行般若因缘故,亲近诸佛,常生有佛国中,离于八难,值佛在世。菩萨应作是念:“我得如是等诸功德,皆从般若得;般若波罗蜜从师而得,是故视师如佛想。” 有人能说般若波罗蜜者,有大福德,多知识,多得供养;弟子初为般若故随逐,后渐渐为供养利,是故说:“莫以世利故随逐法师。”
问曰: 何以不但说亲近善知识,而说是种种因缘? 答曰: 有人既得善知识,不得其意,反成雠隙而堕地狱,更相谤毁故。唯佛一人无有过失,余人谁能无者?若弟子见师之过若实、若虚,其心自坏,不复能得法利。是故空中声教:“若见师过,莫起嫌恨!汝应作是念:‘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,不得值佛,今值是杂行师;我不应念其过失,而自妨失般若!师之过失,不著于我,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。’” 如狗皮囊盛好宝物,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;如罪人执烛照道,不可以人罪故,不受其明,自坠沟壑;又如行,遣小人导道,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。如是等因缘,不应远离于师。
【十地】二地信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