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论】卷27〈序品 1〉: 问曰: 声闻法中从苦法忍,乃至道比忍,名为正位。如《经》中说:“三恶道中不可得三事,所谓正位、圣果、漏尽。破戒、邪见、五逆罪等,亦如是。”从得何法,名为菩萨位? 答曰: 发意、修行、大悲、方便具足,行是四法,得入菩萨位。如声闻法中,先具说四种善根:煖法、顶法、忍法、世间第一法,然后入苦法忍正位。
问曰: 修行皆摄四法,何以故差别为四? 答曰: 初发意虽有修行,不久修故,不名修行;如在家虽终日不住,不名为行。 复次,发意时,但有意愿;行时造作,以财与人,受持禁戒,如是等行六波罗蜜,是名“修行”。 修行已,以般若波罗蜜知诸法实相,以大悲心愍念众生:“不知是诸法实相,染著世间虚诳法,受种种身苦、心苦。”是更受“大悲”名故,不名修行。 “方便”者,具足般若波罗蜜故,知诸法空;大悲心故,怜愍众生;于是二法,以方便力不生染著。虽知诸法空;方便力故,亦不舍众生;虽不舍众生,亦知诸法实空。若于是二事等,即得入菩萨位。如声闻人,于定慧二法等故,是时即得入正位。是法虽有行,更有余名字,不名修行。 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,于其中间所行皆名“修行”,小小差别,有异名字,为易解故。 譬如有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,欲度脱一切众生老、病、死等身心诸苦,作大誓庄严;功德、慧明二事因缘故,所愿皆满。是二事有六分修行,名为六波罗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是功德分;精进、禅定、智慧是慧明分。 修行六波罗蜜,知是诸法相甚深微妙,难解难知,作是念:“众生著三界诸法,以何因缘令众生得是诸法相?当以具足诸功德,清净智慧,成就佛身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,光明具足,神通无量;以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法、四无碍智,观应可度者,说法开化。” 譬如金翅鸟王,普观诸龙,命应尽者,以翅抟海,令水两辟,取而食之。佛亦如是,以佛眼观十方世界五道众生,谁应得度,初现神足,次为示其心趣;以此二事,除三障碍而为说法,拔三界众生。得佛力无量神通,假令虚妄犹尚可信,何况实说!是名“方便”。 复次,菩萨以般若波罗蜜知诸法相,念其本愿,欲度众生,作是思惟:“诸法实相中,众生不可得,当云何度?”复作是念:“诸法实相中,众生虽不可得,而众生不知是诸法相故,欲令知是实相。”复次,是实法相,亦不碍众生。实法相者,名为无所除坏,亦无所作。 是名“方便”。 具足是四法,得入菩萨位。 \{\{7A085D06.jpg\}\} \{\{D25C3E86.jpg\}\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