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想

【经】卷23〈序品 1〉:   “十想: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、离想、尽想。”

【论】 问曰:   是一切行法,何以故或时名为“智”?或时名为“念”?或时名为“想”? 答曰:   初习善法,为不失故,但名“念”;能转相、转心故,名为“想”;决定知,无所疑故,名为“智”。(中略)

问曰:   是无常、苦、无我,为一事?为三事?若是一事,不应说三;若是三事,佛何以故说“无常即是苦,苦即是无我”? 答曰:   是一事,所谓受有漏法。   观门分别故,有三种异:无常行相应,是“无常想”;苦行相应,是“苦想”;无我行相应,是“无我想”。无常不令入三界;苦令知三界罪过;无我则舍世间。   复次,无常生厌心;苦生畏怖;无我出拔令解脱。   无常者,佛说五受众是无常;苦者,佛说无常则是苦;无我者,佛说苦即是无我。   无常者,佛示五受众尽灭相;苦者,佛示如箭入心;无我者,佛示舍离相。   无常者,示断爱;苦者,示断我习慢;无我者,示断邪见。   无常者,遮常见;苦者,遮今世涅槃乐见;无我者,遮著处。   无常者,世间所可著常法是;苦者,世间计乐处是;无我者,世间所可计我牢固者是。   是为三相分别想。 \{\{10BFEF41.jpg\}\}   无我想缘、摄种种,如苦想中说。

【相关】十想和三道九相和十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