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论】卷21〈序品 1〉: (前八一切处:)于净观虽胜,未能广大,是时行者还取净相;用背舍力及胜处力故,取是净地相,渐渐遍满十方虚空;水、火、风亦尔。取青相,渐令广大,亦遍十方虚空;黄、赤、白亦如是。是时“胜处”复变为“一切处”。(中略) (后二一切处:)二一切处,即名说空处空处摄,识处识处摄。
【论】卷21〈序品 1〉: 背舍、胜处已说。此以“遍满缘”故,名“一切处”。
问曰: 何以无所有处、非有想非无想处不名一切处? 答曰: 是得解之心。“安隐快乐、广大、无量、无边虚空处”,是佛所说;一切处中皆有识,能疾缘一切法故,一切法中皆见有识——以是故,二处立一切处。 “无所有”中,无物可广,亦不得快乐,佛亦不说是“无所有”无边无量。“非有想非无想处”心钝,难得取相令广大。 复次,虚空处近色界,亦能缘色;识处能缘缘色。又识处起能超入第四禅,第四禅起超入识处。无所有处、非有想非无想处远,无色因缘故,非一切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