麁業

【經】卷39〈往生品 4〉:   佛告舍利弗:「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:『是身、是口、是意。』如是取相作緣;舍利弗!是名菩薩身口意罪。舍利弗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不得身、不得口、不得意。舍利弗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若得身、得口、得意,用是得身口意故,能生慳心、犯戒心、瞋心、懈怠心、亂心、癡心。當知是菩薩行六波羅蜜時,不能除身口意麁業。」

【論】   佛示舍利弗:「法空中,菩薩不見是三業,是為無罪;若見是三業,是為罪。」   聲聞法中十不善道,是為罪業;摩訶衍中,見有身、口、意所作是為罪。所以者何?有作、有見,作者見者皆是虛誑故。   麁人則麁罪,細人則細罪。如離欲界欲時,五欲、五蓋為惡罪,初禪攝善覺觀,為無罪;離初禪入二禪時,覺觀為罪,二禪所攝善憙,為無罪;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,亦如是。入諸法實相中,一切諸觀、諸見、諸法皆名為罪。   小乘人畏三惡道故,以十不善業為罪;大乘人以一切能生著心取相法,與三解脫門相違者名為罪。以是事異,故名為大乘。   若見有是三業,雖不起惡,亦不名牢固;不見是身、口、意是三業根本,是為牢固。是菩薩法空故,不見是三事;用是三事,起慳貪相,犯戒相,瞋恚相,懈怠相,散亂相,愚癡相。因無故果亦無,如無樹則無蔭;若能如是觀者,則能除身、口、意麁業。

問曰:   先說罪業,今何以故言「麁業」? 答曰:   麁業、罪業無異,罪即是麁,不名為細。

【經】卷92〈淨佛國土品 82〉:   「世尊!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身麁業、口麁業、意麁業?」   佛告須菩提:「不善業,若殺生乃至邪見,是名菩薩摩訶薩身、口、意麁業。   「復次,須菩提!慳貪心,破戒心,瞋心,懈怠心,亂心,愚癡心,是名菩薩意麁業。   「復次,戒不淨,是名菩薩身、口麁業。   「復次,須菩提!若菩薩遠離四念處行,是名菩薩麁業;遠離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、八聖道分,空三昧、無相、無作三昧,亦名菩薩麁業。   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貪須陀洹果,乃至貪阿羅漢果證、辟支佛道,是名菩薩摩訶薩麁業。」

【論】 問曰:   身、口、意麁業,是事易知,須菩提何以故問? 答曰:   麁、細不定故。如求道人中布施是麁善,於白衣為細。如小乘中不善業為麁,善業為細;摩訶衍中取善法相,乃至涅槃皆名為麁。以麁、細不定故問。

  佛次第為說麁業相,所謂奪命,乃至邪見。是三種身業、四種口業、三種意業,皆名為麁。   復次,破菩薩六波羅蜜法——慳貪等,皆名為麁。(中略)

  復次,若菩薩貪須陀洹果證,是為麁。如人聞佛說「須陀洹果,不墮三惡道,盡無量苦,如五十由旬池水;餘在者,如一渧、二渧」,則生貪心。以其心不牢固,本求作佛、為眾生,今為自身而欲取證,是為欺佛,亦負眾生,是故名麁。譬如人請客,欲設飲食而竟不與,是則妄語負客。菩薩亦如是,初發心時作願「我當作佛,度一切眾生」,而貪須陀洹,是則負一切眾生。如貪須陀洹果,乃至貪辟支佛道亦如是。

【論】卷93〈淨佛國土品 82〉:   復有麁業,於諸法畢竟空中取相生著心——所謂取色相,受、想、行、識相,眼相乃至意相,色相乃至法相,男相、女相,三界,善、不善,有為、無為相等。

【除麁】淨佛道不取相菩薩淨佛國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