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】卷18〈序品 1〉: 問曰: 云何名般若波羅蜜? 答曰: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,於其中間,知諸法實相慧,是般若波羅蜜。
問曰: 若爾者,不應名為波羅蜜。何以故?未到智慧邊故。 答曰: 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,因是波羅蜜故,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,因中說果故。是般若波羅蜜,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。菩薩行智慧,求度彼岸,故名波羅蜜;佛已度彼岸,故名一切種智。 \{\{0193AC79.jpg\}\}
問曰: 佛一切諸煩惱及習已斷,智慧眼淨,應如實得諸法實相;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。菩薩未盡諸漏,慧眼未淨,云何能得諸法實相? 答曰: 此義後品中當廣說,今但略說。如人入海,有始入者,有盡其源底者,深淺雖異,俱名為入。佛、菩薩亦如是,佛則窮盡其底;菩薩未斷諸煩惱、習,勢力少故,不能深入。如後品中說譬喻:如人於闇室然燈,照諸器物,皆悉分了,更有大燈,益復明審。則知後燈所破之闇,與前燈合住;前燈雖與闇共住,而亦能照物。若前燈無闇,則後燈無所增益。諸佛菩薩智慧亦如是;菩薩智慧雖與煩惱、習合,而能得諸法實相,亦如前燈亦能照物;佛智慧盡諸煩惱、習,亦得諸法實相,如後燈倍復明了。
【屬於】般若種種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