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】卷23〈序品 1〉:
「十想:
無常想,
苦想,
無我想,
食不淨想,
一切世間不可樂想,
死想,
不淨想,
斷想、離想、盡想。」
【論】
問曰:
是一切行法,何以故或時名為「智」?或時名為「念」?或時名為「想」?
答曰:
初習善法,為不失故,但名「念」;能轉相、轉心故,名為「想」;決定知,無所疑故,名為「智」。(中略)
問曰:
是無常、苦、無我,為一事?為三事?若是一事,不應說三;若是三事,佛何以故說「無常即是苦,苦即是無我」?
答曰:
是一事,所謂受有漏法。
觀門分別故,有三種異:無常行相應,是「無常想」;苦行相應,是「苦想」;無我行相應,是「無我想」。無常不令入三界;苦令知三界罪過;無我則捨世間。
復次,無常生厭心;苦生畏怖;無我出拔令解脫。
無常者,佛說五受眾是無常;苦者,佛說無常則是苦;無我者,佛說苦即是無我。
無常者,佛示五受眾盡滅相;苦者,佛示如箭入心;無我者,佛示捨離相。
無常者,示斷愛;苦者,示斷我習慢;無我者,示斷邪見。
無常者,遮常見;苦者,遮今世涅槃樂見;無我者,遮著處。
無常者,世間所可著常法是;苦者,世間計樂處是;無我者,世間所可計我牢固者是。
是為三相分別想。

無我想緣、攝種種,如
苦想中說。
\n【相關】
十想和三道,
九相和十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