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多住王舍城
【論】卷3〈序品 1〉:
問曰:
已知多住王舍城、舍婆提因緣,於此二城,何以多住王舍城?
答曰:
以報生地恩故,多住舍婆提,一切眾生皆念生地。如偈說:\n 「一切論議師, 自愛所知法;\n 如人念生地, 雖出家猶諍。」
以報法身地恩故,多住王舍城,諸佛皆愛法身故。如偈說:\n 「過去、未來, 現在諸佛, 供養法身,\n 師敬尊重。」
法身於生身勝故,二城中多住王舍城。
復次,以坐禪精舍多故,餘處無有。如竹園、鞞婆羅跋恕、薩多般那求呵、因陀世羅求阿、薩簸恕魂直迦鉢婆羅。王舍城,有五精舍,竹園在平地;餘國無此多精舍。
舍婆提一處,祇洹精舍;更有一處,摩伽羅母堂,更無第三處。
婆羅奈斯國一處,鹿林中精舍,名梨師槃陀那。
毘耶離二處:一名摩呵槃,二名彌猴池岸精舍。
鳩睒彌一處,名劬師羅園。
如是諸國,或一處有精舍,或空樹林。
以王舍城多精舍,坐禪人所宜,其處安隱,故多住此。
復次,是中有富那羅等六師,自言我是一切智人,與佛為對;及長爪梵志,婆蹉姓、拘迦那大等,皆外道大論議師;及長者尸利崛多,提婆達多、阿闍貰等,是謀欲害佛,不信佛法,各懷嫉妬!有是人輩故,佛多住此。譬如毒草生處,近邊必有良藥。
如偈說:\n 「譬如師子, 百獸之王; 為小虫吼,\n 為眾所笑。 若在虎狼, 猛獸之中,\n 奮迅大吼, 智人所可。\n 「諸論議師如猛虎, 在此眾中無所畏;\n 大智慧人多見聞, 在此眾中最第一。」
以是大智多聞人皆在王舍城故,佛多住王舍城。
復次,頻婆娑羅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,及餘結髮千阿羅漢。是時佛為王說法,得須陀洹道,即請佛言:「願佛及僧就我王舍城,盡形壽受我衣被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,給所當得。」佛即受請,是故多住王舍城。
復次,閻浮提四方中,東方為始,日初出故;次第南方、西方、北方。東方中,摩伽陀國最勝。摩伽陀國中,王舍城最勝,是中有十二億家。
佛涅槃後,阿闍貰王以人民轉少故,捨王舍大城,其邊更作一小城,廣長一由旬,名波羅利弗多羅,猶尚於諸城中最大,何況本王舍城!
復次,是中人多聰明,皆廣學多識,餘國無此。
復次,有人應得道者,待時、待處、待人。佛豫知釋提桓因及八萬諸天,應在摩伽陀國石室中得道,是故佛多住王舍城。
復次,其國豐樂,乞食易得,餘國不如。又以三因緣故:
一者、頻婆娑羅王約勅宮中常作千比丘食。
二者、樹提伽雖人中生,常受天富樂;又多富貴諸優婆塞。
三者、阿波羅邏龍王善心受化,作佛弟子,除世飢饉故,常降好雨,是故國豐。
如佛涅槃後,長老摩呵迦葉欲集法,思惟:「何國豐樂,乞食易得,疾得集法?」如是思已,憶王舍城中,頻婆娑羅王約勅常設千比丘食。頻婆娑羅王雖死,此法不斷,是中食易得,易可集法,餘處無如是常供。若行乞食時,諸外道來共論議,若共論議,集法事廢;若不共論,便言諸沙門不如我。如是思惟,擇取最上千阿羅漢,將就耆闍崛山,集結經藏。
以是三因緣,故知摩伽陀國乞食易得。
如《阿含》及《毘尼》中說,言毘耶離國時時有飢餓。如《降難陀婆難陀龍王兄弟經》中說,舍婆提國飢餓;餘諸國亦時時有飢餓,摩伽陀國中無是事,以是故知摩伽陀國豐樂,乞食易得。
復次,王舍城在山中閑靜;餘國精舍平地故,多雜人入出,來往易故不閑靜。
又此山中多精舍,諸坐禪人、諸聖人皆樂閑靜,多得住中;佛是聖人、坐禪人主,是故多住王舍城。如是等種種因緣,故多住王舍城。
\n【屬於】佛多住二城一山
問曰:
已知多住王舍城、舍婆提因緣,於此二城,何以多住王舍城?
答曰:
以報生地恩故,多住舍婆提,一切眾生皆念生地。如偈說:\n 「一切論議師, 自愛所知法;\n 如人念生地, 雖出家猶諍。」
以報法身地恩故,多住王舍城,諸佛皆愛法身故。如偈說:\n 「過去、未來, 現在諸佛, 供養法身,\n 師敬尊重。」
法身於生身勝故,二城中多住王舍城。
復次,以坐禪精舍多故,餘處無有。如竹園、鞞婆羅跋恕、薩多般那求呵、因陀世羅求阿、薩簸恕魂直迦鉢婆羅。王舍城,有五精舍,竹園在平地;餘國無此多精舍。
舍婆提一處,祇洹精舍;更有一處,摩伽羅母堂,更無第三處。
婆羅奈斯國一處,鹿林中精舍,名梨師槃陀那。
毘耶離二處:一名摩呵槃,二名彌猴池岸精舍。
鳩睒彌一處,名劬師羅園。
如是諸國,或一處有精舍,或空樹林。
以王舍城多精舍,坐禪人所宜,其處安隱,故多住此。
復次,是中有富那羅等六師,自言我是一切智人,與佛為對;及長爪梵志,婆蹉姓、拘迦那大等,皆外道大論議師;及長者尸利崛多,提婆達多、阿闍貰等,是謀欲害佛,不信佛法,各懷嫉妬!有是人輩故,佛多住此。譬如毒草生處,近邊必有良藥。
如偈說:\n 「譬如師子, 百獸之王; 為小虫吼,\n 為眾所笑。 若在虎狼, 猛獸之中,\n 奮迅大吼, 智人所可。\n 「諸論議師如猛虎, 在此眾中無所畏;\n 大智慧人多見聞, 在此眾中最第一。」
以是大智多聞人皆在王舍城故,佛多住王舍城。
復次,頻婆娑羅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,及餘結髮千阿羅漢。是時佛為王說法,得須陀洹道,即請佛言:「願佛及僧就我王舍城,盡形壽受我衣被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,給所當得。」佛即受請,是故多住王舍城。
復次,閻浮提四方中,東方為始,日初出故;次第南方、西方、北方。東方中,摩伽陀國最勝。摩伽陀國中,王舍城最勝,是中有十二億家。
佛涅槃後,阿闍貰王以人民轉少故,捨王舍大城,其邊更作一小城,廣長一由旬,名波羅利弗多羅,猶尚於諸城中最大,何況本王舍城!
復次,是中人多聰明,皆廣學多識,餘國無此。
復次,有人應得道者,待時、待處、待人。佛豫知釋提桓因及八萬諸天,應在摩伽陀國石室中得道,是故佛多住王舍城。
復次,其國豐樂,乞食易得,餘國不如。又以三因緣故:
一者、頻婆娑羅王約勅宮中常作千比丘食。
二者、樹提伽雖人中生,常受天富樂;又多富貴諸優婆塞。
三者、阿波羅邏龍王善心受化,作佛弟子,除世飢饉故,常降好雨,是故國豐。
如佛涅槃後,長老摩呵迦葉欲集法,思惟:「何國豐樂,乞食易得,疾得集法?」如是思已,憶王舍城中,頻婆娑羅王約勅常設千比丘食。頻婆娑羅王雖死,此法不斷,是中食易得,易可集法,餘處無如是常供。若行乞食時,諸外道來共論議,若共論議,集法事廢;若不共論,便言諸沙門不如我。如是思惟,擇取最上千阿羅漢,將就耆闍崛山,集結經藏。
以是三因緣,故知摩伽陀國乞食易得。
如《阿含》及《毘尼》中說,言毘耶離國時時有飢餓。如《降難陀婆難陀龍王兄弟經》中說,舍婆提國飢餓;餘諸國亦時時有飢餓,摩伽陀國中無是事,以是故知摩伽陀國豐樂,乞食易得。
復次,王舍城在山中閑靜;餘國精舍平地故,多雜人入出,來往易故不閑靜。
又此山中多精舍,諸坐禪人、諸聖人皆樂閑靜,多得住中;佛是聖人、坐禪人主,是故多住王舍城。如是等種種因緣,故多住王舍城。
\n【屬於】佛多住二城一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