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頁之翻譯:

大智度論辭典:身口無失_口無失_身無失

身口無失|口無失|身無失

【論】卷26〈序品 1〉: 問曰:   何以故佛「無身失」、「無口失」? 答曰:   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來,持戒清淨故,身、口業無失;餘諸阿羅漢如舍利弗等,極多六十劫,不久習戒故有失。佛無量阿僧祇劫集諸清淨戒成就故、常行甚深禪定故、得一切微妙智慧故、善修大悲心故,無有失。   復次,佛拔諸罪根因緣故,無有失。罪根本因緣有四種:一者、貪欲因緣,二者、瞋恚因緣,三者、怖畏因緣,四者、愚癡因緣;是罪根因緣及習皆已拔。阿羅漢、辟支佛雖拔罪因緣,習不盡故,或時有失。佛於一切法中,遍滿智慧常成就故;若不知,故有失。如舍利弗與五百比丘遊行至一空寺宿,是時說戒日,不知內界、外界事,白佛;佛言:「住處乃至一宿,棄捨則無界。」又異時,舍利弗、目揵連,將五百比丘還時,高聲大聲故,佛驅遣令出,是為口失。又如舍利弗不知等食法,佛言:「食不淨食!」如是等身、口有失。佛諸煩惱習盡故,無如是失。   復次,佛一切身、口業,隨智慧行故,身無失、口無失。   如是等種種因緣故,身無失、口無失。

【屬於】十八不共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