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進增益
【論】卷15〈序品 1〉: 問曰: 菩薩欲得一切佛法,欲度一切眾生,欲滅一切煩惱,皆得如意,云何增益精進而能得佛?譬如小火不能燒大林,火勢增益,能燒一切。
答曰: ⑴菩薩從初發心,作誓願:「當令一切眾生得歡樂,常為一切,不自惜身;若惜身者,於諸善法不能成辦。」以是故增益精進。
⑵復次,菩薩種種因緣,呵懈怠心,令樂著精進:懈怠黑雲,覆諸明慧,吞滅功德,增長不善;懈怠之人,初雖小樂,後則大苦。譬如毒食,初雖香美,久則殺人。懈怠之心,燒諸功德,譬如大火燒諸林野。懈怠之人失諸功德,譬如被賊,無復遺餘。如偈說: 「應得而不得,已得而復失,既自輕其身,眾人亦不敬。 常處大闇中,無有諸威德,尊貴智慧法,此事永以失。 聞諸妙道法,不能以益身,如是之過失,皆由懈怠心。 雖聞增益法,不能得上及,如是之過罪,皆由懈怠心。 生業不修理,不入於道法,如是之過失,皆由懈怠心。 上智所棄遠,中人時復近,下愚為之沒,如猪樂在溷。 若為世中人,三事皆廢失:欲樂及財利,福德亦復沒。 若為出家人,則不得二事:生天及涅槃,名譽二俱失。 如是諸廢失,欲知其所由,一切諸賊中,無過懈怠賊! 以是眾罪故,懶心不應作,馬井二比丘,懈怠墜惡道; 雖見佛聞法,猶亦不自免!」 如是等種種觀懈怠之罪,精進增長。
⑶復次,觀精進之益,今世、後世、佛道、涅槃之利,皆由精進。
⑷復次,菩薩知一切諸法,皆空無所有,而不證涅槃;憐愍眾生,集諸善法,是精進波羅蜜力。
⑸復次,菩薩一人獨無等侶,以精進福德力故,能破魔軍及結使賊,得成佛道。既得佛道,於一切諸法,一相無相,其實皆空;而為眾生說諸法種種名字,種種方便,度脫眾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將滅度時,以法身與彌勒菩薩摩訶薩、迦葉、阿難等;然後入金剛三昧,自碎身骨令如芥子,以度眾生而不捨精進力。
⑹復次,如阿難為諸比丘,說七覺意;至精進覺意,佛問阿難:「汝說精進覺意耶?」阿難言:「說精進覺意。」如是三問、三答。佛即從坐起,告阿難:「人能愛樂修行精進,無事不得;得至佛道,終不虛也。」 如是種種因緣,觀精進利而得增益。(中略) 復次,菩薩欲脫生、老、病、死,亦欲度脫眾生,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。如人擎油鉢行大眾中,現前一心不放逸故,大得名利。又如偏閣嶮道,若懸繩,若乘山羊;此諸惡道,以一心不放逸故,身得安隱,今世大得名利。求道精進,亦復如是;若一心不放逸,所願皆得。 復次,譬如水流,能決大石;不放逸心,亦復如是。專修方便,常行不廢,能破煩惱諸結使山。 \{\{03A36F50.jpg\}\}
⑺復次,菩薩有三種思惟:「若我不作,不得果報;若我不自作,不從他來;若我作者,終不失。」如是思惟,當必精進,為佛道故,懃修專精而不放逸。 如一小阿蘭若,獨在林中坐禪而生懈怠。林中有神是佛弟子,入一死屍骨中,歌儛而來,說此偈言: 「林中小比丘, 何以生懈廢? 晝來若不畏, 夜復如是來!」 是比丘驚怖起坐,內自思惟;中夜復睡,是神復現十頭,口中出火,牙爪如劍,眼赤如炎。顧語將從,捉此懈怠比丘:「此處不應懈怠,何以故爾!」是比丘大怖,即起思惟,專精念法,得阿羅漢道。是名自強精進不放逸力,能得道果。 \{\{CD9FF1F9.jpg\}\} ⑻復次,是精進不自惜身而惜果報;於身四儀:坐、臥、行、住,常懃精進,寧自失身,不廢道業。譬如失火,以瓶水投之,唯存滅火而不惜瓶。 如仙人師教弟子說偈言: 「決定心悅豫, 如獲大果報, 如願事得時, 乃知此最妙!」 如是種種因緣,觀精進之利,能令精進增益。
⑼復次,菩薩修諸苦行,若有人來求索頭、目、髓、腦,盡能與之,而自念言:「我有忍辱、精進、智慧、方便之力,受之尚苦,何況愚騃三塗眾生?我當為此眾生故,懃修精進,早成佛道而度脫之。」
【利益】精進利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