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頁之翻譯:

大智度論辭典:知見

知見

【論】卷26〈序品 1〉: 問曰:   解脫知見者,但言「知」,何以復言「見」? 答曰:   言「知」、言「見」,事得牢固;譬如繩,二合為一則牢固。   復次,若但說「知」,則不攝一切慧。如《阿毘曇》所說:「慧有三種:有知非見,有見非知,有亦知亦見。有知非見者,盡智、無生智、五識相應智。有見非知者,八忍、世間正見、五邪見。有亦知亦見者,餘殘諸慧。」若說「知」則不攝「見」,若說「見」則不攝「知」,是故說「知」、「見」則具足。   復次,如從人誦讀,分別籌量是名「知」;自身得證是名「見」。譬如耳聞其事,猶尚有疑,是名「知」;親自目覩,了了無疑,是名「見」。解脫中「知」、「見」亦如是差別。」

【論】卷86〈遍學品 74〉:   初知名知,後深入名見;知名未了,見名已了。

問曰:   知、見有何差別? 答曰:   有人言:有知非見,有見非知,有亦知亦見,有非知非見。有知非見者,盡智、無生智,除世間正見及五見,餘慧皆名知,是慧非見。見非知者,五見、世間正見、見諦道中八忍,是見非知。餘無漏慧,亦名知、亦名見。離是見、知,餘法非見非知。   復次,有人言:定心名為見,定、未定通名為知。如《轉法輪經》中說:「苦諦知已應見,知已分別知:是法應見,是苦諦;是法應斷,是集諦;是法應證,是滅諦;是法應修,是道諦。」   或知煩惱斷名為「見」,如九斷知。

【空義】無知無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