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微塵數
【經】卷32〈序品 1〉:
「復次,舍利弗!菩薩摩訶薩欲數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諸山微塵,當學般若波羅蜜!
\n【論】
問曰:
一石土之微塵,尚難可數,何況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山微塵之數?是不可信!
答曰:
聲聞、辟支佛智慧尚不能知,何況凡夫!是事諸佛及大菩薩所知。如《法華經》說:「譬喻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山,末以為塵;東方過千世界下一塵,如是過千世界復下一塵;如是盡三千世界諸塵。佛告比丘:『是微塵數世界,算數籌量可得知不?』諸比丘言:『不可得知!』佛言:『所可著微塵、不著微塵諸國,盡皆末以為塵,大通慧佛出世已來劫數如是。』」如是無量恒河沙等世界微塵,佛、大菩薩皆悉能知,何況一恒河沙等世界!
復次,「無量」者,隨人心說。如大海水名為無量,而深八萬由旬,如大身羅睺阿脩羅王,量其多少,不以為難。
問曰:
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是智慧?
答曰:
有人行般若波羅蜜,滅諸煩惱及邪見戲論,入菩薩甚深禪定,念智清淨增廣故,則能分別一切諸色微塵,知其量數。
復次,諸佛及大菩薩,得無礙解脫故,過於是事,尚不以為難,何況於此!
復次,有人為地為堅牢,心無形質,皆是虛妄。以是故,佛說:心力為大。行般若波羅蜜故,散此大地以為微塵。以地有色、香、味、觸重故,自無所作;水少香故,動作勝地;火少香、味故勢勝於水;風少色、香、味故,動作勝火;心無四事故,所為力大。又以心多煩惱結使繫縛故,令心力微少。有漏善心,雖無煩惱;以心取諸法相故,其力亦少。二乘無漏心,雖不取相,以智慧有量;及出無漏道時,六情隨俗分別,取諸法相故,不盡心力。諸佛及大菩薩,智慧無量無邊,常處禪定,於世間涅槃無所分別。
諸法實相,其實不異,但智有優劣;行般若波羅蜜者,畢竟清淨,無所罣礙,一念中能數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、大地諸山微塵,何況十方各一恒河沙世界!
復次,若離般若波羅蜜,雖得神通,則不能如上所知。以是故說:「欲得是大神力,當學般若波羅蜜。」
\n【相關】恒河沙
「復次,舍利弗!菩薩摩訶薩欲數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諸山微塵,當學般若波羅蜜!
\n【論】
問曰:
一石土之微塵,尚難可數,何況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山微塵之數?是不可信!
答曰:
聲聞、辟支佛智慧尚不能知,何況凡夫!是事諸佛及大菩薩所知。如《法華經》說:「譬喻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山,末以為塵;東方過千世界下一塵,如是過千世界復下一塵;如是盡三千世界諸塵。佛告比丘:『是微塵數世界,算數籌量可得知不?』諸比丘言:『不可得知!』佛言:『所可著微塵、不著微塵諸國,盡皆末以為塵,大通慧佛出世已來劫數如是。』」如是無量恒河沙等世界微塵,佛、大菩薩皆悉能知,何況一恒河沙等世界!
復次,「無量」者,隨人心說。如大海水名為無量,而深八萬由旬,如大身羅睺阿脩羅王,量其多少,不以為難。
問曰:
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是智慧?
答曰:
有人行般若波羅蜜,滅諸煩惱及邪見戲論,入菩薩甚深禪定,念智清淨增廣故,則能分別一切諸色微塵,知其量數。
復次,諸佛及大菩薩,得無礙解脫故,過於是事,尚不以為難,何況於此!
復次,有人為地為堅牢,心無形質,皆是虛妄。以是故,佛說:心力為大。行般若波羅蜜故,散此大地以為微塵。以地有色、香、味、觸重故,自無所作;水少香故,動作勝地;火少香、味故勢勝於水;風少色、香、味故,動作勝火;心無四事故,所為力大。又以心多煩惱結使繫縛故,令心力微少。有漏善心,雖無煩惱;以心取諸法相故,其力亦少。二乘無漏心,雖不取相,以智慧有量;及出無漏道時,六情隨俗分別,取諸法相故,不盡心力。諸佛及大菩薩,智慧無量無邊,常處禪定,於世間涅槃無所分別。
諸法實相,其實不異,但智有優劣;行般若波羅蜜者,畢竟清淨,無所罣礙,一念中能數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、大地諸山微塵,何況十方各一恒河沙世界!
復次,若離般若波羅蜜,雖得神通,則不能如上所知。以是故說:「欲得是大神力,當學般若波羅蜜。」
\n【相關】恒河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