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生緣
【論】卷20〈序品 1〉:
如佛處處經中說:「有比丘以慈相應心,無恚無恨,無怨無惱,廣大無量,善修。慈心得解遍滿東方世界眾生,慈心得解遍滿南西北方、四維、上下、十方世界眾生。以悲、喜、捨相應心,亦如是。」
慈相應心者,慈名心數法,能除心中憒濁,所謂瞋恨慳貪等煩惱。譬如淨水珠著濁水中,水即清。
無恚恨者,於眾生中,若有因緣、若無因緣而瞋,若欲惡口罵詈,殺害劫奪,是名瞋;待時節,得處所,有勢力,當加害,是名恨。以慈除此二事故,名無瞋恨。
無怨無惱,恨即是怨,初嫌為恨,恨久成怨,身口業加害,是名惱。
復次,初生瞋結名為瞋;瞋增長籌量,持著心中未決了,是名恨,亦名怨;若心已定,無所畏忌,是名惱。
以慈心力除、捨、離此三事,是名無瞋無恨、無怨無惱。此無瞋無恨、無怨無惱,佛以是讚歎慈心。一切眾生皆畏於苦,貪著於樂;瞋為苦因緣,慈是樂因緣。眾生聞是慈三昧,能除苦、能與樂故,一心懃精進,行是三昧。以是故,無瞋無恨、無怨無惱。
「廣」、「大」、「無量」者,一大心分別有三名(中略)
「善修」者,是慈心牢固。初得慈心,不名為修。非但愛念眾生中,非但好眾生中,非但益己眾生中,非但一方眾生中,名為「善修」。
久行得深愛樂,愛、憎及中三種眾生,正等無異。十方五道眾生中,以一慈心視之,如父如母,如兄弟、姊妹、子姪、知識,常求好事,欲令得利益安隱。
如是心遍滿十方眾生中,如是慈心,名「眾生緣」;多在凡夫人行處,或有學人未漏盡者行。
\n【屬於】三種慈悲
如佛處處經中說:「有比丘以慈相應心,無恚無恨,無怨無惱,廣大無量,善修。慈心得解遍滿東方世界眾生,慈心得解遍滿南西北方、四維、上下、十方世界眾生。以悲、喜、捨相應心,亦如是。」
慈相應心者,慈名心數法,能除心中憒濁,所謂瞋恨慳貪等煩惱。譬如淨水珠著濁水中,水即清。
無恚恨者,於眾生中,若有因緣、若無因緣而瞋,若欲惡口罵詈,殺害劫奪,是名瞋;待時節,得處所,有勢力,當加害,是名恨。以慈除此二事故,名無瞋恨。
無怨無惱,恨即是怨,初嫌為恨,恨久成怨,身口業加害,是名惱。
復次,初生瞋結名為瞋;瞋增長籌量,持著心中未決了,是名恨,亦名怨;若心已定,無所畏忌,是名惱。
以慈心力除、捨、離此三事,是名無瞋無恨、無怨無惱。此無瞋無恨、無怨無惱,佛以是讚歎慈心。一切眾生皆畏於苦,貪著於樂;瞋為苦因緣,慈是樂因緣。眾生聞是慈三昧,能除苦、能與樂故,一心懃精進,行是三昧。以是故,無瞋無恨、無怨無惱。
「廣」、「大」、「無量」者,一大心分別有三名(中略)
「善修」者,是慈心牢固。初得慈心,不名為修。非但愛念眾生中,非但好眾生中,非但益己眾生中,非但一方眾生中,名為「善修」。
久行得深愛樂,愛、憎及中三種眾生,正等無異。十方五道眾生中,以一慈心視之,如父如母,如兄弟、姊妹、子姪、知識,常求好事,欲令得利益安隱。
如是心遍滿十方眾生中,如是慈心,名「眾生緣」;多在凡夫人行處,或有學人未漏盡者行。
\n【屬於】三種慈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