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不知已捨
【論】卷26〈序品 1〉:
「無不知已捨」者,眾生有三種受: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苦受生瞋,樂受生愛,不苦不樂受生愚癡。是三種受:苦受生苦,住苦滅樂;樂受生樂,住樂滅苦;不苦不樂受,不知為苦,不知為樂。餘人鈍根故,多覺苦受、樂受,於不苦不樂受中,不覺不知而有捨心,是為癡使所使。佛於不苦不樂受中,知覺生時、覺住時、覺滅時。以是故言「佛無不知已捨心」。
問曰:此中何等為捨?不苦不樂即是捨耶?為七覺中捨、四無量心中捨名為捨?
答曰:
不苦不樂即是捨,二處捨亦是捨。何以故?餘人於不苦不樂受中,不覺念念中生時、住時、滅時,久遠乃覺。佛念念中盡皆了知。
七覺中捨,若心正等不沒不掉,是時應捨;若沒時,行精進想;若掉時,行攝心想。諸聲聞、辟支佛,或時錯攝心、掉心,未平等便捨。佛於念念心中麁細深淺無不悉知,知已而捨。
問曰:若爾者,佛何以為難陀說,告諸比丘:「難陀諸受生時覺、住時覺、滅時覺,諸想、諸覺亦如是」?
答曰:
覺有二種:
一者、覺心中苦受生知苦受生,苦受住知苦受住,苦受滅知苦受滅;樂受生知樂受生,樂受住知樂受住,樂受滅知樂受滅;不苦不樂受亦如是。但能知是總相,不能別相知。
二者、念念中苦、樂、不苦不樂受中,悉覺悉知;念念中心數法,無不知而過。以是故說「佛無不知已捨」。
復次,佛或時捨眾生,入甚深禪定一月、二月。有人疑:「佛為度眾生故出世,何以故常入定?」佛言:「我種種因緣知故捨,非是無知已捨。」
問曰:
何等是知已捨因緣?
\n【屬於】十八不共法
「無不知已捨」者,眾生有三種受: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苦受生瞋,樂受生愛,不苦不樂受生愚癡。是三種受:苦受生苦,住苦滅樂;樂受生樂,住樂滅苦;不苦不樂受,不知為苦,不知為樂。餘人鈍根故,多覺苦受、樂受,於不苦不樂受中,不覺不知而有捨心,是為癡使所使。佛於不苦不樂受中,知覺生時、覺住時、覺滅時。以是故言「佛無不知已捨心」。
問曰:此中何等為捨?不苦不樂即是捨耶?為七覺中捨、四無量心中捨名為捨?
答曰:
不苦不樂即是捨,二處捨亦是捨。何以故?餘人於不苦不樂受中,不覺念念中生時、住時、滅時,久遠乃覺。佛念念中盡皆了知。
七覺中捨,若心正等不沒不掉,是時應捨;若沒時,行精進想;若掉時,行攝心想。諸聲聞、辟支佛,或時錯攝心、掉心,未平等便捨。佛於念念心中麁細深淺無不悉知,知已而捨。
問曰:若爾者,佛何以為難陀說,告諸比丘:「難陀諸受生時覺、住時覺、滅時覺,諸想、諸覺亦如是」?
答曰:
覺有二種:
一者、覺心中苦受生知苦受生,苦受住知苦受住,苦受滅知苦受滅;樂受生知樂受生,樂受住知樂受住,樂受滅知樂受滅;不苦不樂受亦如是。但能知是總相,不能別相知。
二者、念念中苦、樂、不苦不樂受中,悉覺悉知;念念中心數法,無不知而過。以是故說「佛無不知已捨」。
復次,佛或時捨眾生,入甚深禪定一月、二月。有人疑:「佛為度眾生故出世,何以故常入定?」佛言:「我種種因緣知故捨,非是無知已捨。」
問曰:
何等是知已捨因緣?
\n【屬於】十八不共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