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法性學一切法
【經】卷89〈善達品 79〉: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各各分別知諸法,將無以色性壞法性,乃至一切種智性壞法性耶?」
佛告須菩提:「若法性外更有法者,應壞法性。法性外法不可得,是故不壞。何以故?須菩提!佛及佛弟子知法性外法不可得故,不說法性外有法。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應學法性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若學法性,為無所學?」
佛告須菩提:「菩薩摩訶薩若學法性,則學一切法。何以故?一切法即是法性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何因緣故一切法即是法性?」
佛言:「一切法皆入無相無為性中,以是因緣故,學法性則學一切法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若一切法即是法性,菩薩摩訶薩何以學般若波羅蜜、禪波羅蜜、毘梨耶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尸羅波羅蜜、檀波羅蜜?(中略)何以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學已得一切種智,知一切法?世尊!諸法法性中無是分別!世尊!將無菩薩墮非道中?何以故?世尊!法性中無如是分別。法性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諸法性亦不遠離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;色即是法性,法性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識亦爾,一切法亦如是。」
佛告須菩提:「如是!如是!如汝所言:『色即是法性,受、想、行、識即是法性。』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若法性外見有法者,為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知一切法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以是故,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知一切法即是法性已,以無名相之法以名相說,所謂是色,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乃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「須菩提!譬如工幻師若幻師弟子,多人處立,幻作種種形色:男、女,象、馬,端嚴園林,及諸廬館、流泉、浴池、衣服、臥具、香華、瓔珞、餚饍、飲食,作眾伎樂,以樂眾人。又復幻作人,令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修智慧。是幻師復幻作剎利大姓、婆羅門大姓、居士大家,四天王天處、須彌山三十三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以示眾人,復幻作梵眾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,復幻作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。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、尸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毘梨耶波羅蜜、禪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行初地乃至行十地,入菩薩位,遊戲神通,成就眾生,淨佛國土,遊戲諸禪、解脫、三昧,行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,具足佛身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以示眾人。是中無智之人歎:『未曾有!是人多能,巧為眾事,娛樂眾人,種種形色,乃至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莊嚴佛身。』其中有智之士思惟言:『未曾有也!是中無有實事,而以無所有法娛樂眾人,令有形相,無事事相,無有有相。』
「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不見離法性有法,行般若波羅蜜,以方便力故,雖不得眾生,而自布施,亦教人布施,讚歎布施法,歡喜讚歎行布施者;(中略)自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。自行三解脫門,佛十力,乃至自行十八不共法,亦教他人行十八不共法,讚歎十八不共法,歡喜讚歎行十八不共法者。須菩提!若法性前、後、中有異者,是菩薩摩訶薩不能以方便力示法性、成就眾生。須菩提!以法性前、後、中無異,是故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,為利益眾生故,行菩薩道。」
\n【論】
須菩提復問:「如佛所言,菩薩知色等相,知色等生,知色等滅,知色等如。若如是分別,將無色性壞法性耶?」
佛答:「若有法出法性者,色性應壞法性。」
一切法實相名為法性,是故一切法皆入法性中;色性實相即是法性,同一性,云何色性能壞法性?佛更說因緣:「諸佛賢聖不見出法性更有法者,不得故不說。」諸佛賢聖最可信者,菩薩應如是學法性。
須菩提白佛:「若菩薩學法性,是為無所學。」所以者何?法性無性故。
佛答:法性無性者,若菩薩學法性,為學一切法。若法性當別有性、若無性是性,應但學法性、不學一切法;今法性實無別性,亦無無性故,遍學一切法。但諸法實相是法性,是故得實相則正遍學一切法。
爾時,須菩提白佛:「世尊!若一切法即是法性,菩薩摩訶薩以何等故學六波羅蜜,乃至陀羅尼門?何以故?諸法實相即是法性,若一切法即是法性,菩薩更何所求?復次,法性中無分別是六波羅蜜乃至陀羅尼;今菩薩分別行是法,將無墮顛倒中耶?」
佛可須菩提意而答:「若菩薩出法性見有法者,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出法性有法者,是常顛倒、無明,不可轉令實,云何斷一切法中無明得作佛?菩薩知一切法即是畢竟空、常寂滅相,無戲論、無名字;憐愍眾生,以方便力故以名相說,所謂是色,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如經中所說幻喻:幻師即是菩薩,幻法即是六波羅蜜等諸法。雖行是諸法,無著心;如幻師雖幻作種種物,知其無實而不著。智者是佛及大菩薩;無智者,凡夫人及新發意,而大歡喜,歎未曾有。
菩薩行菩薩道,雖出法性更不見有法,亦不見有一定眾生,而大利益自身及眾生。如經中說:「是菩薩自行布施等,亦教他人,讚歎布施法,歡喜讚歎行布施者。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。」
此中佛自說因緣:「若法性先無後有,菩薩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亦不能以方便力說。」所以者何?若法性先無後有、從因緣生者,則與凡夫共法無異!若法性先有後無,眾生及諸法則墮斷滅。以諸法性先空,中、後亦爾,非智慧力故令空。眾生及諸法非以入無餘涅槃時乃空,從本已來常空。
菩薩教眾生:「何以不觀其實性而著顛倒?若觀諸法畢竟空性者,則知從本已來常空,今無所失。」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,則能祐利眾生。
\n【屬於】菩薩遍學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各各分別知諸法,將無以色性壞法性,乃至一切種智性壞法性耶?」
佛告須菩提:「若法性外更有法者,應壞法性。法性外法不可得,是故不壞。何以故?須菩提!佛及佛弟子知法性外法不可得故,不說法性外有法。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應學法性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若學法性,為無所學?」
佛告須菩提:「菩薩摩訶薩若學法性,則學一切法。何以故?一切法即是法性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何因緣故一切法即是法性?」
佛言:「一切法皆入無相無為性中,以是因緣故,學法性則學一切法。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若一切法即是法性,菩薩摩訶薩何以學般若波羅蜜、禪波羅蜜、毘梨耶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尸羅波羅蜜、檀波羅蜜?(中略)何以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學已得一切種智,知一切法?世尊!諸法法性中無是分別!世尊!將無菩薩墮非道中?何以故?世尊!法性中無如是分別。法性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諸法性亦不遠離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;色即是法性,法性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識亦爾,一切法亦如是。」
佛告須菩提:「如是!如是!如汝所言:『色即是法性,受、想、行、識即是法性。』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若法性外見有法者,為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知一切法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以是故,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知一切法即是法性已,以無名相之法以名相說,所謂是色,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乃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「須菩提!譬如工幻師若幻師弟子,多人處立,幻作種種形色:男、女,象、馬,端嚴園林,及諸廬館、流泉、浴池、衣服、臥具、香華、瓔珞、餚饍、飲食,作眾伎樂,以樂眾人。又復幻作人,令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修智慧。是幻師復幻作剎利大姓、婆羅門大姓、居士大家,四天王天處、須彌山三十三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以示眾人,復幻作梵眾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,復幻作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。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、尸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毘梨耶波羅蜜、禪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行初地乃至行十地,入菩薩位,遊戲神通,成就眾生,淨佛國土,遊戲諸禪、解脫、三昧,行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,具足佛身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以示眾人。是中無智之人歎:『未曾有!是人多能,巧為眾事,娛樂眾人,種種形色,乃至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莊嚴佛身。』其中有智之士思惟言:『未曾有也!是中無有實事,而以無所有法娛樂眾人,令有形相,無事事相,無有有相。』
「如是,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不見離法性有法,行般若波羅蜜,以方便力故,雖不得眾生,而自布施,亦教人布施,讚歎布施法,歡喜讚歎行布施者;(中略)自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。自行三解脫門,佛十力,乃至自行十八不共法,亦教他人行十八不共法,讚歎十八不共法,歡喜讚歎行十八不共法者。須菩提!若法性前、後、中有異者,是菩薩摩訶薩不能以方便力示法性、成就眾生。須菩提!以法性前、後、中無異,是故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,為利益眾生故,行菩薩道。」
\n【論】
須菩提復問:「如佛所言,菩薩知色等相,知色等生,知色等滅,知色等如。若如是分別,將無色性壞法性耶?」
佛答:「若有法出法性者,色性應壞法性。」
一切法實相名為法性,是故一切法皆入法性中;色性實相即是法性,同一性,云何色性能壞法性?佛更說因緣:「諸佛賢聖不見出法性更有法者,不得故不說。」諸佛賢聖最可信者,菩薩應如是學法性。
須菩提白佛:「若菩薩學法性,是為無所學。」所以者何?法性無性故。
佛答:法性無性者,若菩薩學法性,為學一切法。若法性當別有性、若無性是性,應但學法性、不學一切法;今法性實無別性,亦無無性故,遍學一切法。但諸法實相是法性,是故得實相則正遍學一切法。
爾時,須菩提白佛:「世尊!若一切法即是法性,菩薩摩訶薩以何等故學六波羅蜜,乃至陀羅尼門?何以故?諸法實相即是法性,若一切法即是法性,菩薩更何所求?復次,法性中無分別是六波羅蜜乃至陀羅尼;今菩薩分別行是法,將無墮顛倒中耶?」
佛可須菩提意而答:「若菩薩出法性見有法者,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出法性有法者,是常顛倒、無明,不可轉令實,云何斷一切法中無明得作佛?菩薩知一切法即是畢竟空、常寂滅相,無戲論、無名字;憐愍眾生,以方便力故以名相說,所謂是色,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如經中所說幻喻:幻師即是菩薩,幻法即是六波羅蜜等諸法。雖行是諸法,無著心;如幻師雖幻作種種物,知其無實而不著。智者是佛及大菩薩;無智者,凡夫人及新發意,而大歡喜,歎未曾有。
菩薩行菩薩道,雖出法性更不見有法,亦不見有一定眾生,而大利益自身及眾生。如經中說:「是菩薩自行布施等,亦教他人,讚歎布施法,歡喜讚歎行布施者。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。」
此中佛自說因緣:「若法性先無後有,菩薩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亦不能以方便力說。」所以者何?若法性先無後有、從因緣生者,則與凡夫共法無異!若法性先有後無,眾生及諸法則墮斷滅。以諸法性先空,中、後亦爾,非智慧力故令空。眾生及諸法非以入無餘涅槃時乃空,從本已來常空。
菩薩教眾生:「何以不觀其實性而著顛倒?若觀諸法畢竟空性者,則知從本已來常空,今無所失。」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,則能祐利眾生。
\n【屬於】菩薩遍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