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俗般若|世間般若
【論】卷4〈序品 1〉: 是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如大海水,諸天、聖人、阿羅漢、辟支佛,乃至初行菩薩尚不能知其邊涯,十地住菩薩乃能知,云何汝言「能分大地、城郭、聚落作七分,是名般若波羅蜜滿」?是事是算數法,能分地是世俗般若波羅蜜中少許分,譬如大海水中一渧兩渧。
【論】卷16〈序品 1〉: 或時行世俗般若,息慈悲心。如釋迦牟尼菩薩,宿世為大國王太子。父王有梵志師,不食五穀,眾人敬信,以為奇特。 太子思惟:「人有四體,必資五穀,而此人不食,必是曲取人心,非真法也!」父母告子:「此人精進不食五穀,是世希有,汝何愚甚而不敬之?」 太子答言:「願小留意此人,不久證驗自出!」 是時,太子求其住處,至林樹間,問林中牧牛人:「此人何所食噉?」 牧牛者答言:「此人夜中,少多服酥以自全命。」 太子知已還宮,欲出其證驗,即以種種諸下藥草,熏青蓮華。清旦梵志入宮,坐王邊,太子手執此花來供養之;拜已,授與。 梵志歡喜自念:「王及夫人,內外大小,皆服事我,唯太子不見敬信;今日以好華供養,甚善無量!」得此好華,敬所來處,舉以向鼻嗅之。華中藥氣入腹,須臾腹內藥作,欲求下處。 太子言:「梵志不食,何緣向廁?」急捉之。須臾便吐王邊,吐中純酥。 證驗現已,王與夫人乃知其詐。 太子言:「此人真賊!求名故以誑一國。」 如是行世俗般若,但求滿智,寢憐愍心,不畏人瞋。 \{\{046060C2.jpg\}\}
【對比】出世間般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