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頁之翻譯:

大智度論辭典:定中說法

定中說法

【論】卷10〈序品 1〉: 問曰:   佛譬如須彌山,不為大海水波所動,今何以答普明?   是則動相。攝心則無語,散心則有說。說法從覺觀生,覺觀麁事,佛不應有此麁事! 答曰:   佛雖入深禪定,不為世事所動,今以大慈悲心憐愍眾生,為之說法斷疑。   如須彌山王,小風則不能動,若隨藍風至則大動散;佛亦如是,有大慈悲風來,憐愍心動,散身無數,入五道教化眾生,或作天身乃至畜生。   復次,佛實不動常入禪定,先世福德因緣故,身邊出聲,應物如響;如天伎樂,自然發聲。   又如摩尼珠,隨人所欲,種種與之,若欲衣被、飲食、音樂,自恣所須,自然皆得;佛亦如是,從其身邊諸毛孔中自然有聲,隨心說法,是中佛無憶想,亦無分別。

【論】卷17〈序品 1〉: 問曰:   如《經》中說:「先有覺觀思惟,然後能說法。」入禪定中,無語、覺觀,不應得說法;汝今云何言「常在禪定中,不生覺觀而為眾生說法」? 答曰:   生死人法,入禪定,先以語、覺觀,然後說法。   法身菩薩離生死身,知一切諸法常住,如禪定相,不見有亂;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為眾生說法,而菩薩心無所分別。如阿修羅琴,常自出聲,隨意而作,無人彈者;此亦無散心、亦無攝心,是福德報生故,隨人意出聲。法身菩薩亦如是,無所分別,亦無散心,亦無說法相。是無量福德、禪定、智慧因緣故,是法身菩薩,種種法音隨應而出。慳貪心多,聞說布施之聲;破戒、瞋恚、懈怠、亂心、愚癡之人,各各聞說持戒、忍辱、禪定、智慧之聲。聞是法已,各各思惟,漸以三乘而得度脫。

【論】卷26〈序品 1〉:   復次,欲界中有定,入是定中可說法;以是故,阿毘曇中說欲界繫四聖種、四念處、四正懃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無諍三昧、願智、四無礙智,有如是等妙功德。佛入欲界中定故,名無不定心。諸聲聞、辟支佛從定起,若入無記心、若入善、或退入垢心;佛從定起,入欲界定,初無散亂心時,以是故名無不定心。   復次,如聲聞法,化人說法,化主不說;化主說,化人不說;佛則不爾,化人、化主俱能說法。定心亦應異:聲聞入定則無說;佛在定亦能說法,亦能遊行。如《密迹經》心密中說:「諸佛心常在定中,心亦應說法。」(中略)   復次,五種不可思議法中,佛最不可思議。是十八不共法,是佛甚深藏,誰能思議者!以是故,佛無不定心,事必當爾。佛雖常入定,無覺觀麁心,有不可思議智慧故,亦能說法。譬如天樂,隨天所好,種種聲應,是亦無心,亦無識法,以諸天福德因緣故有是。如天樂無心無識而能應物,何況佛有心而不說法! \{\{D693C280.jpg\}\}

【佛】無不定心

  • 大智度論辭典/定中說法.txt
  • 上一次變更: 2025/07/03 10:34
  • 127.0.0.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