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经】卷40〈往生品 4〉: 舍利弗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摩诃萨佛眼净?” 佛告舍利弗:“有菩萨摩诃萨求佛道心,次第入如金刚三昧,得一切种智。尔时,成就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。是菩萨摩诃萨用一切种,一切法中,无法不见,无法不闻,无法不知,无法不识。舍利弗!是为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眼净。
【论】 菩萨住十地中,具足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。菩萨入如金刚三昧,破诸烦恼习,即时得诸佛无碍解脱,即生佛眼,所谓一切种智、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诸功德,是名“佛眼”。
问曰: 智慧、见物是眼相,云何大慈悲等名为“眼”? 答曰: 诸功德皆与慧眼相应故,通名为眼。 复次,慈悲心有三种,众生缘,法缘,无缘。 凡夫人,众生缘;声闻、辟支佛及菩萨,初众生缘,后法缘;诸佛善修行毕竟空,故名为无缘,是故慈悲亦名佛眼。
已说佛眼;今说佛眼所用:是眼无法不见、不闻、不知、不识。 复次,有人谓:“十住菩萨与佛无有差别,如遍吉、文殊师利、观世音等,具足佛十力功德等而不作佛,为广度众生故。”是故生疑。以是故说佛眼相——十方众生及诸法中,无不见、无不闻。是诸菩萨,于余菩萨为大,比于佛不能遍知;如月光明虽大,于日则不现。
问曰: 眼为见相,云何说“闻”? 答曰: 众生智慧,从六情生,知六尘。人谓佛有所不闻,如外经书中言或有所不闻;是故佛智慧无所不闻。又耳识因缘生智慧,智慧所知,言“无法不闻”。
(中略:见闻觉知)
一切种智者,如人眼见近不见远,见内不见外,见麁不见细,见东不见西,见此不见彼,见和合不见散,见生时不见灭。 (中略:五眼所见)
如是等,不名“无法不见闻觉识”。若以佛眼观诸法,是名“无所不见,无所不闻,无所不觉,无所不识”。 五尘随义分别,亦如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