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论】卷19〈序品 1〉: 问曰: 三十七品是声闻、辟支佛道,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,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闻法? 答曰: 菩萨摩诃萨,应学一切善法、一切道。如佛告须菩提:“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悉学一切善法、一切道,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。”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,佛地亦学亦证。 复次,何处说三十七品但是声闻、辟支佛法,非菩萨道?是《般若波罗蜜.摩诃衍品》中,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;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。 佛以大慈故,说三十七品涅槃道,随众生愿,随众生因缘,各得其道。欲求声闻人,得声闻道;种辟支佛善根人,得辟支佛道;求佛道者,得佛道。随其本愿,诸根利钝,有大悲、无大悲。譬如龙王降雨,普雨天下,雨无差别。大树、大草,根大故多受;小树、小草,根小故少受。
问曰: 三十七品,虽无处说独是声闻、辟支佛道,非菩萨道,以义推之可知:菩萨久住生死,往来五道,不疾取涅槃;是三十七品但说涅槃法,不说波罗蜜,亦不说大悲,以是故知非菩萨道。 答曰: 菩萨虽久住生死中,亦应知实道、非实道,是世间、是涅槃。知是已,立大愿,众生可愍,我当拔出著无为处;以是实法行诸波罗蜜,能到佛道。菩萨虽学、虽知是法,未具足六波罗蜜故不取证。如佛说:“譬如仰射空中,箭箭相柱,不令落地;菩萨摩诃萨亦如是,以般若波罗蜜箭,射三解脱门空中,复以方便箭射般若箭,令不堕涅槃地。” 复次,若如汝所说菩萨久住生死中,应受种种身心苦恼,若不得实智,云何能忍是事?以是故,菩萨摩诃萨求是道品实智时,以般若波罗蜜力故,能转世间为道果涅槃。何以故?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,和合生者无有自性,无自性故是则为空,空故不可取,不可取相是涅槃。以是故,说菩萨摩诃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,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。 复次,声闻、辟支佛法中,不说世间即是涅槃。何以故?智慧不深入诸法故。菩萨法中,说世间即是涅槃,智慧深入诸法故。如佛告须菩提: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识即是空,空即是受、想、行、识;空即是涅槃,涅槃即是空。” 《中论》中亦说: “涅槃不异世间, 世间不异涅槃。 涅槃际世间际, 一际无有异故。” 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,不厌世间,不乐涅槃;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。
【论】卷24〈序品 1〉: 菩萨行是六波罗蜜得力故,欲过声闻、辟支佛地,亦欲教化向声闻、辟支佛人令入佛道;是故呵是小乘法,舍一切众生,无所利益。若诸声闻人言:“汝是凡夫人,未断结使,不能行是法,是故空呵!”以是故佛言:“菩萨应具足三十七品等诸声闻法,不可得故。”虽行是诸法,以不可得故,为众生行邪行故,行此正行,常不舍。是诸法不可得空,亦不疾取涅槃证。若菩萨不解不行是小乘而但呵者,谁当肯信?譬如释迦牟尼佛,若先不行六年苦行,而呵言非道者,无人信受!以是故,自行苦行,过于余人;成佛道时,呵是苦行道,人皆信受。是故六波罗蜜后,次第行声闻法。 复次,此非但是声闻法,是法中和合,不舍众生意,具足一切佛法,以不可得空智故,名菩萨法。 \{\{EDD939DA.jpg\}\}
【论】卷36〈习相应品 3〉: 问曰: 是菩萨非声闻、辟支佛,云何有三十七品?(中略) 答曰: 是菩萨虽非声闻、辟支佛,亦观声闻、辟支佛法,欲以声闻、辟支佛道度众生故。 复有人言:“行声闻、辟支佛道,但不取证,如后品中说:‘入空、无相、无作三昧,菩萨住是三解脱门,作是念言:“今是观时,非是证时。”’” 或有新发意菩萨闻有声闻、辟支佛三十七品法,读诵、正忆念、分别。 以是故说菩萨有三十七品。 \{\{10B911D2.jpg\}\}
【不堕】具足道品不堕二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