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论】卷23〈序品 1〉: “苦智”者,五受众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观时得无漏智。(中略) 苦智、集智,缘五受众;(中略) “苦智”者,用苦慧呵五受众。
问曰: 五受众亦无常、亦苦、亦空、亦无我,何以故但说“苦智”,不说“无常、空、无我智”? 答曰: 为苦谛故说“苦智”,集谛故说“集智”,灭谛故说“灭智”,道谛故说“道智”。
问曰: 五受众有种种恶,何以故但说苦谛,不说无常谛、空、无我谛? 答曰: 若说无常、空、无我谛,亦不坏法相;以众生多著乐畏苦故,佛呵世间一切皆是苦,欲令舍离故。无常、空、无我中,众生不大畏,故不说。 复次,佛说法中五受众有异名,名为苦;以是故,但说苦智。 是苦智,或有漏、或无漏:若在煖法、顶法、忍法、世间第一法,是有漏;若入见谛道,是无漏。何以故?从煖法至世间第一法中,四种观苦故。“集智”、“灭智”、“道智”亦如是。
复次,“苦智”名知苦相实不生。
【经】卷48〈四念处品 19〉: 云何名苦智?知苦不生,是名苦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