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论】卷46〈摩诃衍品 18〉: 问曰: 檀波罗蜜有种种相,此中佛何以但说五相?所谓用萨婆若相应心,舍内、外物,是福共一切众生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用无所得故。何以不说“大慈悲心,供养诸佛,及神通、布施”等? 答曰: 是五种相中,摄一切布施。 ⑴“相应萨婆若心布施”者,此缘佛道,依佛道; ⑵“舍内外”者,则舍一切诸烦恼; ⑶“共众生”者,则是大悲心; ⑷“回向”者,以此布施但求佛道,不求余报; ⑸“用无所得故”者,得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气分故;檀波罗蜜非诳非倒,亦无穷尽。 \{\{E8BC172E.jpg\}\}
问曰: 若尔者,则不须五种相,但说“萨婆若相应心”则足! 答曰: 此事可尔!但以众生不知云何应萨婆若心布施义故,是故以四事分别其义。 ⑴“应萨婆若心”者,以菩萨心,求佛萨婆若,作缘作念系心。持是布施,欲得萨婆若果,不求今世因缘、名闻、恩分等;亦不求后世转轮圣王、天王富贵处;为度众生故,不求涅槃,但欲具一切智等诸佛法,为尽一切众生苦故。是名应萨婆若心。 ⑵“内、外物”者,内名头、脑、骨、髓、血、肉等,难舍故在初说;外物者,国土、妻子、七宝、饮食等。 ⑶“共一切众生”者,是布施福德果报,与一切众生共用;譬如大家种谷,与人共食。菩萨福德果报,一切众生皆来依附;譬如好菓树,众鸟归集。 ⑷“回向”者,是福德边,不求余报,但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问曰: 先言“应萨婆若心”,后言“回向”,有何等异? 答曰: “应萨婆若心”,为起诸福德因缘;“回向”者,不求余报,但求佛道。 复次,“萨婆若相应心”,为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施;如先义说:萨婆若为主,一切功德皆为萨婆若。赞佛智慧有二种:一者、无上正智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二者、一切种智,名萨婆若。
⑸“用无所得”者,以般若波罗蜜心布施,顺诸法实相而不虚诳,如是等说檀波罗蜜义
【属于】布施波罗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