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论】卷100〈嘱累品 90〉: 问曰: 先见〈阿閦佛品〉中嘱累,今复嘱累,有何等异? 答曰: 菩萨道有二种:一者、般若波罗蜜道,二者、方便道。先嘱累者,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;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,嘱累。以是故,〈见阿閦佛〉后,说〈沤和拘舍罗品〉。 般若波罗蜜中虽有方便,方便中虽有般若波罗蜜,而随多受名。般若与方便,本体是一,以所用小异故别说;譬如金师以巧方便故,以金作种种异物,虽皆是金,而各异名。 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实相,所谓一切法性空、无所有、寂灭相,即欲灭度;以方便力故,不取涅槃证。是时,作是念:“一切法性空,涅槃亦空,我今于菩萨功德未具足,不应取证;功德具足,乃可取证。”是时,菩萨以方便力,过二地,入菩萨位;住菩萨位中,知甚深微妙无文字法,引导众生,是名方便。 复次,有方便,菩萨知一切法毕竟空性、无所有,而能还起善法,行六波罗蜜,不随空。若能生四种事:若疑、若邪见、若入涅槃、若作佛;以般若有如是分别,若能除邪、疑,不入涅槃,是为方便。 有人言:般若波罗蜜多所饶益,于大珍宝聚中最胜。佛知灭度后,多有怨贼欲毁坏者,品品嘱累犹尚无咎,何况二处!(中略)
所以嘱累者,为不令法灭故。汝当教化弟子,弟子复教余人,展转相教;譬如一灯复然余灯,其明转多。莫作最后断种人者,世人有子,若不绍继,则名断种,最为可耻。佛以此喻告阿难:“汝莫于汝身上令般若断绝!”
问曰: 如先品中明:“般若波罗蜜,说亦不增,不说亦不减,毕竟寂灭相”;今何以言“莫令断灭”?譬如虚空,谁能灭者? 答曰: 般若波罗蜜虽寂灭、无生无灭相、如虚空、不可戏论,而文字语言书般若波罗蜜经卷,为他人说,是此中般若,于此因中而说其果。 凡人闻般若波罗蜜微妙,即生著心,取般若相,分别诸法,所谓是善、是不善,是世间、是涅槃等;以分别故,于是法中生著心,著心故斗诤,斗诤故起诸罪业——如是人名为灭般若波罗蜜。 佛告阿难:“汝当如般若波罗蜜相,莫著文字语言,教化众生。”是名“不灭”。
“阿难!随般若在世几时,则知尔许时佛在世”,如经中广说。 佛殷勤嘱累,在会众生有疑,是故佛说嘱累因缘,所谓“有般若在世,则为佛在”。所以者何?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,诸佛以法为师。法者,即是般若波罗蜜。若师在、母在,不名为失利。所以者何?利本在故。是故说:“若般若在世,佛亦在世。” 又法宝不离佛宝。菩萨有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,不名为佛,得法宝故名为佛。法宝即是般若波罗蜜。如人从佛得利,乃至得解脱涅槃;若人于般若中能信行,亦以三乘法而入涅槃。是故说般若在世,如佛在世,说法无异。 “阿难!若有人听受般若,及书、持等,当知是人不离见佛、闻法、亲近诸佛。”
问曰: 有人重罪,三不善业成就,听、受、书、持般若,是人云何当得不离诸佛、闻法、亲近佛不? 答曰: 是事先品中已答,所谓听法者有二种人:一者、但听而不信受行,二者、听而信受奉行。如弟子不听、不信受行师语,是名不听;若以一心听闻,信受奉行,厌世、爱涅槃,离小乘、乐大乘——作如是听受,是名真听。诵、读亦如是。
【相关】嘱累般若